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空间点模式分析的青岛市结核病时空流行病学研究
【6h】

基于空间点模式分析的青岛市结核病时空流行病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CONTENTS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创新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结核病(tuberculosis,TB)作为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素有“白色瘟疫”之称。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结核病不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然而,结核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其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和空间尺度依赖性,空间尺度不同其空间异质性特征不同。因而搞清结核病例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状况及聚集程度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空间大尺度或中等尺度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没能充分利用病例的空间信息。由于其所采用的空间尺度不够细化,不能搞清结核病例在点模式下的空间动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核病有效预防措施的制定。为此,本研究根据2005年-2009年青岛市各县、市(区)新登记结核病患病资料,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应用CrimestatⅢ空间分析软件,从空间描述和空间推断两个方面揭示了青岛市结核病的空间流行特征,旨在对青岛市结核病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及其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山东省青岛市2005年-2009年的结核病例空间分布的分布中心分别为(156.87,158)(154.26,155)和(155.35,145)、(157.62,138.95)、(158.41,145)。其空间四分位数间距距离分别为27.69km、29.39km、27.74km、28.35km和26.89km。5年来新发结核病例的空间分布重心基本稳定,略呈南移趋势。
   (2)各县市区各年间的病例平均密度基本一致,位居前几位的是市北区、市南区、李沧区与四方区;平均密度最低的为平度市,其次为莱西市、胶州市与即墨市。5年间新登记结核病例的分布相当广泛,几乎覆盖了全市的整个区域。
   (3)Ripley's K函数分析表明,五年间青岛市新登记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均呈现聚集性。其第一聚集高峰约16km;而各年间的最强聚集尺度相差较大,2007年、2008年的最强聚集尺度在16km左右,而2005年、2006年与2009年的最强聚集尺度则在25km左右。5年的最大聚集尺度均大于48km。从最大聚集高峰来看,2005年的聚集强度最大,而以2007年的聚集强度最小。在消除人口密度的影响后,仍呈聚集状态,且聚集强度较校正前均所有提高。
   (4)在村级空间尺度上,青岛市5年间新发结核病例一阶空间聚集“热点”均在50个以上,其中2007年聚集“热点”最多,达到170个;2005年聚集“热点”最少,为55个。在α=0.05的检验水准上经蒙特卡罗模拟检验,各年间一阶空间聚集“热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间的空间热点分布基本一致且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市区及各县市的城区中心,市区的“热点”密度明显高于农村。
   与以村级水平为空间尺度相比,乡镇水平空间尺度上的空间聚集“热点”的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空间聚集热点主要分布于胶南.黄岛.市南、市北、李沧、四方、城阳5区-即墨市呈西南-东北方向的沿海空间“热点”分布密集区和平度市的中部和北部。空间热点分布区域较为广泛,但其空间异质性较大,市区的“热点”密度仍然明显高于农村。由于各年度热点均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在乡镇水平上,不是结核病空间聚集的最佳尺度,而村级水平却是最佳聚集尺度,结核病空间聚集的尺度较小。
   当Ripley'K函数计算的最强聚集尺度空间尺度上,5年间新发结核病例一阶空间聚集“热点”相差很大,其中2005年热点数最少,2007年最多;在α=0.05的检验水准上经蒙特卡罗模拟检验,各年间的一阶空间聚集“热点”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间空间热点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较大。其中2005年、2008年和2009年聚集“热点”主要分布于胶南.黄岛,市南、市北、李沧、四方、城阳5区.即墨市呈西南.东北方向的沿海空间“热点”分布密集区;而2006年、2007两年间的空间热点分布区域非常广泛,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聚集“热点”,基本覆盖了青岛市整个区域。
   (5)在消除人口密度的影响后,青岛市新发结核病例一阶空间聚集“热点”分布更加广泛、数量更多,特别是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众多聚集热点,特别是平度市和胶南市的南部出现了“热点”聚集区。但从总体上来看,空间分布模式仍是市区“热点”密度高于农村“热点”密度。
   主要研究结论:
   (1)青岛市2005年-2009年间的新登记结核病例的空间分布中心位置相近,5年间病例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基本覆盖了青岛市的整个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布中心呈现略向南移动的趋势。
   (2)最近邻空间系统聚类结果表明,青岛市结核病空间聚集的最佳尺度是自然村大小;在调整人口因素前,空间聚集“热点”主要聚集在市区和市县的中心;而调整人口因素后,空间分布“热点”明显增多,特别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聚集“热点”。
   (3)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聚集热点主要分布于胶南-黄岛-市南、市北、李沧、四方、城阳5区-即墨市呈西南.东北方向的沿海空间“热点”分布密集区。
   (4)青岛市结核病例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对于结核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空间分析为基础,对结核病相关卫生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在聚集地区和“热点”自然村实行重点监测或进行重点人群的筛检工作,或许为目前“寸步难行”的结核防治工作带来新的希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