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合并血栓形成的门静脉高压症术前及术后早期抗凝治疗
【6h】

合并血栓形成的门静脉高压症术前及术后早期抗凝治疗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合并血栓形成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经过抗凝治疗后行外科手术治疗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手术后早期抗凝治疗对于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再次形成的作用。
   方法:
   1.研究对象:我院近1年来最新开展的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门静脉高压症经术前行抗凝治疗后行断流术的患者,共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36-58岁,中位年龄45岁。本院早期未作术后抗凝治疗的患者113例作为对照组。
   2.治疗方案:上述10例合并血栓形成的门脉高压症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LMWH)5000AXaIU皮下注射,共用7天,在使用LMWH第四天开始给予华法林3mg/d口服,与低分子肝素共用4天,期间注意密切监测凝血系列,避免发生出血;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1.5~2.5之间,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华法林用量;并都给予保肝等支持治疗。华法林使用2-4周后停用抗凝药物一周,复查腹部CT及凝血系列,评估心肺等功能,排除手术禁忌后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并在术后早期(第3天)开始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钠5000AXaIU皮下注射,并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
   3.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早期以及长期随访的各项生化指标(AST、ALT、胆红素)、血小板计数及术后出血、血栓形成发生率之间有无差异,评估在抗凝治疗后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术后早期抗凝治疗对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
   结果:
   1.合并血栓组的10例患者经抗凝及保肝支持等治疗后,血栓消失或减轻,肝功能较前好转,经术前评估可耐受手术,均接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2.术后血栓组与对照组肝功能各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围手术期出血率:合并血栓组:0%,对照组1.8%,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
   3.术后第3天合并血栓组行早期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有1例患者出现血栓,血栓形成率10%,对照组血栓形成率为21.2%(24/113),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形成者为门静脉血栓,PVT分级Ⅱ级(附图二),再次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U/d皮下注射1周,患者顺利出院。
   4.随访1年后合并血栓组行早期抗血小板治疗者血栓形成率为30%,对照组为52.2%(59/113),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门脉高压症合并血栓形成的患者,可在接受抗凝及保肝治疗后行外科断流术,这样既能预防门脉高压症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及解决脾功能亢进等问题,又不显著增加术中及术后风险,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
   2.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早期行抗凝治疗,可减少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P<0.05),同时,并不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P>0.05);
   3.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断流术后常见并发症,但早期无特异的临床症状往往被忽视,腹部强化CT有利于门脉血栓早期诊断,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防治血栓进一步发展。
   4.从长期效果看,经过早期系统抗凝治疗的患者血栓复发率仍较高(30%),但其较未经抗凝治疗的患者血栓复发率低(P<0.05),所以早期抗凝治疗对于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的长期预后仍有帮助,分析抗凝治疗后血栓复发率仍高的原因是由于血栓形成还与手术操作刺激,血管壁的损伤,门脉系统术后血流速度减慢等其他众多因素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