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6h】

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微观背景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青少年精神健康概况

1.3.2 有关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成因的研究

1.3.3 有关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对策的研究

1.4 研究特点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框架

2.2 概念界定

2.3 理论基础

2.4 样本选取

2.5 研究方法

2.6 资料收集

第三章 建立服务关系——提出问题

3.1 进入研究情境

3.1.1 机构概况

3.1.2 工作氛围

3.2 确定研究对象

3.2.1 选择标准

3.2.2 选择方法

3.3 提出研究问题

3.3.1 学业困难

3.3.2 社交恐惧

3.3.3 情感扭曲

3.3.4 亲子疏离

3.3.5 网络痴迷

第四章 制定服务计划——分析问题

4.1 人本主义视角下解读研究问题

4.1.1 研究对象具有自我实现的内驱力

4.1.2 研究对象内化的外界需求掩盖了自我需求

4.1.3 研究对象的自卑心理导致精神健康问题的出现

4.2 人本主义模式下制定服务计划

4.2.1 人本主义个案工作

4.2.2 人本主义小组工作

4.2.3 人本主义服务计划——“青少年-家长”双线工作模式

第五章 实施服务计划——解决问题

5.1 案主形成信任阶段

5.2 案主接纳自我阶段

5.3 案主发现潜能阶段

5.4 案主解决问题阶段

第六章 更新服务计划——总结问题

6.1 评估

6.2 反思

6.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问题评估会谈提纲

附录二:社会工作介入过程记录表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在国内的状况也尤为严重。通过相关文献回顾,笔者更加意识到青少年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和社会工作介入该领域的必要性。
   笔者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将研究情境设定在S医院心理病房。基于人本主义模式的指导,笔者选取7位精神健康问题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并分析其问题表现和缘由,制定社会工作服务计划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评估反思。
   笔者发现研究对象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但总迫于家长要求等外部压力而迷失自我,在不能达到外部要求时产生的自卑心理最终导致了学业困难、社交恐惧、情感扭曲、亲子疏离、网络痴迷等精神健康问题。
   笔者梳理出一种结合研究对象个案、小组工作和家长个案、小组会谈的“青少年—家长”双线工作模式。在形成信任关系的基础上,笔者协助研究对象接纳自我、发现潜能并最终解决问题,同时给予家长辅导,营造和谐的青少年成长氛围。
   介入技巧上,笔者基于国内青少年家庭的实际状况,批判地继承人本主义模式,灵活把握非指导等原则,在服务过程中对研究对象及家长进行适当的价值介入。整个工作方法既是对本土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务领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又为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