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易学空间观与中国传统建筑
【6h】

易学空间观与中国传统建筑

代理获取

摘要

《周易》历来被尊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至巨,易学哲学在各个层面多个范畴影响着人们的宇宙观、思维方式及价值体系。自汉代以来,儒学作为官方的学术体系贯穿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这些影响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建筑上,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根本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向。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总体立意还是具体的设计手法,无论建筑的总体布局、建筑造型还是细部装饰,无论是建筑的开间还是构建的尺寸,无论官式建筑还是乡野村居,无不体现出一种深厚的文化韵味,无不蕴含着易学哲学的古奥深蕴,无不闪耀着易学哲学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及价值体系的光辉。这种浸透在中国传统建筑之中的易学哲学思想,与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这种内在的建筑精神超越于具体的建筑形态与结构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精神。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对建筑文化的探求也必由空间始。因此,古人以宏阔的视野所建立的易学空间观念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与重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空间的概念。按康德的介说,空间无非只是外感官的一切现象的形式,亦即唯一使我们的外直观成为可能的主观感性条件。即空间是属于主体的感官形式,主体之外并无一个独立的空间,它仅仅是主体以自己的感官把握外部世界的方式。我们无法想象外部世界的真实状况,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仅仅是经过我们自身安排所显现的世界,而安排万物的原则或方法便是空间观。易学空间观即是古人在易学的视域下对于空间的理解与认知。易学空间观因易学独特的学术地位、本天道以论人道的深沉的宇宙意识以及卦爻与文字互诠互显的神秘独特的表述体系,对中华学术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着重论述了易学的空间结构观对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影响。首先论述易学的空间定位原则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远影响。《周易》天地定位、向明而制以及尚中等观念体现先民对空间定位的认知,是先民生活智慧与生存经验的总结,这一认知最初以生存经验的方式反映在建筑的营建活动中,形成了正向布局、南向布局、择中、对称等特征。经过孔子(孔门)的阐发,五经成为传世的经典,其思想观念与相关所记述被赋予了圣王之制的神圣光环,这一空间认知也成为神妙的宇宙图式,其空间定位原则及其影响下的建筑布局形式成为历代遵循的至上原则。其次,论述了易学的空间生成原则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远影响。《周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生成方式,昭示了中华古人以简驭繁、以简单元素通过合理组织形成纷繁复杂的系统,以简单方式解决复杂问题的特定的思维方式。这既是上古时期中华先人思维特征的反映,又是模数化、标准化之滥觞。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以院落式的组织方式沿平面展开以解决大规模与大体量的问题。自斗拱而铺租而间架,自建筑单体而院落而宅院,自宅院而里坊而城而国,构成形态千变万化,功能形制纷繁复杂的中国古典建筑群,构成规划严整的城市,构成国。这种由简单元素构成基本单元,再由基本单元按照特定组织方式构成高一级的模块,以高一级的模块按照其特定组织方式组成更高一级的模块,直至完成终极的组织形态的方式,是中国传统建筑走向标准化、模数化的基础,也是易学空间生成原则的体现。
   第二章论述易学的空间数度观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外实内虚的庭院式布局与外虚内实的明堂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两种主要的空间布局方式,这两种布局方式与易学的空间数度观都有着紧密的关联。本文首先论述了“一多关系”与传统建筑的庭院式布局的关系。“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其不用之“一”经后世王弼等的阐发,被视为“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之“易之太极”。以此导向了一多与空有的数度观。传统的庭院由周边实有的建筑(包括厅堂、廊庑、院墙、门房)与中间虚空的庭院构成,它们共同构成院落的整体,不同的功能空间通过中心的院落组织成为一个功能完整,分区明确的整体。正是这一看似虚空的院落使各个分离的部分能够共同发挥功用,也使我们的先人能够以简单的院落生长的方式解决所有复杂的功能需求。其次,论述了数的“三分原则”与明堂及明堂式布局的关系。“三”是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天地、上下、阴阳之间加入了人的参与,在二分的基础上产生的。天、地、人并称三才,周易六爻成卦,六十四卦所诠释的无非是天、地、人之道即三才之道。三体现在空间概念上可有诸多含义:上-中-下,东-中-西,南-中-北等。沿纵轴与横轴两个正向的“三”的叠加即是五,或于东一西、南一北所构成的四方加入“中”即为“五”,即“五”是由四方与中央构成,《淮南子·时则》称之为“五位”,五位与五行相配,继而与干支相配,遂形成以“五”为基础的数度空间模式。九宫之说由来已久,先秦即见于《管子·幼宫》《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典籍。九宫可理解为两个五位图的旋转叠加,即四正方向与四隅方向的叠加,遂形成中宫重叠、八宫环列的九宫图式。九亦可理解为八方或八宫加入中心而成,《易纬》将九宫思想与《周易》相联系,形成了八卦九宫图式与九宫数说。明堂历来存在五室、九室之争,无论五室还是九室,都与“三分”的数度观有着紧密的联系。五室明堂的布局依据是“祀五帝”“合于五行”,是以五为基础的数度空间模式在建筑上的体现。九室明堂的布局按《大戴礼记·明堂》记载:“明堂,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其九室的排列与九宫幻方“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之数理模式完全一致,是九宫数度空间模式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明堂在院子中心布置主体建筑的中心对称的布局方式,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礼制建筑经常采用的明堂式布局方式。
   第三章论述了易学空间象思维与传统建筑象征手法的关系。《周易》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以阴阳二爻为基本构成元素,通过卦爻的排列建构其特殊的符号系统以表征世间万事万物及其情状。王弼之《周易略例·明象》日:“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由可触及的象的归类,到难以触及的意的推衍与体悟,这种由意象导向抽象认知的作用机制称为象征。《周易》的意象思维及其象征主义的特质,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与思维特征,随着《周易》学术地位的确立与后世先贤的体悟与阐发,其意象思维的特色逐渐沉积下来,进入到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象征手法则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表意方法,从而形成了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底蕴、蔚为大观的中华象征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象征手法的运用遍被庙堂山林,以简单的意象,通过象征的手法,赋予极为丰富、玄奥的意义,令本来平淡无奇的建筑具有了与天地合德、与四时同序、与日月星辰交相辉映的深远立意,也令简单的图案具有了兴旺繁荣、吉祥如意、子嗣绵延的吉祥寓意,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盼望。本文继而论述了与易学紧密相关的追求与宇宙和谐的哲学观念系统,主要包括易数、易象、天文、地理、历法等。
   第四章论述了易学空间观的人文内涵与传统建筑价值诉求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论述了“礼”对建筑的深远影响,“易”与“礼”本出于一源,“礼”是中国传统建筑以简单单元组成壮阔的建筑群及严整有序的城市时主要的规则与依据。历代都对建筑作了详尽的规定。其内容主要涉及营国制度、宫室制度、宗庙制度、门阿制度、堂阶制度、屋舍制度、用材制度等。建筑的诸要素均按尊卑观念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一部分的具体形制的选择原则即是依据礼制的规定。建筑也因此形成了无数可以相互置换的模块,中国传统建筑因此较早地成熟化、定型化、模数化,在这一看似相同毫无变化的营建模式下使传统建筑在经纬分明、如棋盘格式划分的空间里具有了丰富多彩、适应不同功能要求及规模要求的复杂的形式。其次论述了易学感通观对建筑的影响。感而遂通是天人之所以沟通的前提,通过对万物发展及其规律的体验,与万物相感相通,以直觉体悟的方式获得对世界的整体的认知与把握。因此,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内向型与体验性的特征。在这一思维特征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方式也形成了重视群体效果与细部装饰、强调空间序列的故事性与情节性等注重空间体验的特征。
   第五章旨在寻求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之路。王弼“言意之辨”开启了艺术创作的具体语言与终极的审美取向之间的思辨风潮,对魏晋之后艺术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影响深远,从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首重气韵、隐约含蓄的审美特质。言意之辨之于建筑创作的启示在于我们应该以建筑最本质的空间为重点,着力于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的“意”的营构,而跳出长期以来所执着与沉迷的令人目眩的各类建筑语言与风格,以更高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建筑及其创作,从而找到其应然的发展方向。中国现代建筑体系的建立应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体,以作为建筑本质的空间所承载的“建筑意”为体,以西方先进的建筑理论与方法为用,致力于建筑空间及其精神的建构,借助现代建筑的具体设计方法、结构体系等,体现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从而构筑深植于中华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现代建筑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