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病理学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6h】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病理学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和背景

材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纳入诊断标准

三、实验主要设备及药物

四、影像学检查诊断

五、术前实验室检查

六、术前骨密度测定

七、行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采集骨组织标本

八、骨组织标本的处理

结果

1.参与者数量分析

2.各年龄组间基线资料数据的比较

3.不同年龄组间测量的骨密度平均值比较

4.病理组织切片的检察结果

5.骨密度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讨论

1.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性椎体的骨密度变化特点

2.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骨密度与生物力学变化相关性

3.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的病理学特征

4.椎体压缩骨折的骨密度与病理相关性

结论

附录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不同时期的骨密度变化范围及病理学特征,验证骨密度变化与病理特点的一致相关性。背景资料:椎体压缩性骨折就是骨质疏松所引起的潜在的病理发展过程。临床常应用骨密度的测定及椎体骨组织标本的病理学改变来评价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目前国内外医学专家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探索仍然是一大热点领域,主要是观察骨质疏松发展的病理演变及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时的结构力学性能改变。骨密度作为骨质疏松判断标准的一个条件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中,但其体现椎体骨折自身病理改变特点的价值很少得到体现。
   方法:
   对45例影像学表现为骨质疏松性脊柱的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按照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分组,在PKP术前均进行非优势侧股骨近端及腰椎骨密度值(T值)的检测,同时常规行X光篇、CT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等影像诊断,排除手术禁忌症之后给予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常规进行骨标本活组织取出并进行脱钙、染色和病理切片观察。评价不同年龄段的骨密度值改变与压缩骨折椎体组织的病理学特点的相关性及骨密度对于诊断椎体易发生压缩性骨折危险的临床价值。
   结果:
   术前进行的各个年龄组骨密度范围值测定可见高年龄组(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以上组)的椎体骨密度值明显低于较低年龄组(50-59岁组),且呈逐渐加重的降低趋势,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病理学表现:骨小梁随骨折的不断加重而逐渐变细、稀疏、数量减少,同时骨小梁之间间隔增宽,排列随着压缩程度的不同呈不规则或断裂、紊乱、甚至出现坏死,周围可见纤维增生,后期有反应性新生骨的形成。统计学指标按P<0.05来确定各因素之间的显著性对照具有意义。不同年龄组间腰椎的平均骨密度值的下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并且腰椎骨密度的降低比股骨近端较为明显。60-69岁组可见男女发生骨折的性别构成比存在明显差异,其它年龄组间发生骨折的概率则无明显差别(P>0.05),可能与患者的体质、活动等有关。骨密度下降的趋势与骨折病理表现的过程有一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骨质破坏分期是一个渐进性的病理发展过程,而骨密度的下降可反映椎体的压缩破坏程度。
   结论:
   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其自身腰椎椎体及股骨近端所得骨密度在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的降低,椎体的生物力学功能在不断地改变,其所能负荷的承载力亦逐渐下降,造成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变化,骨小梁从数目降低至消失,骨骼代谢加快。可见随着脊柱椎体内骨密度的逐渐降低,椎体内骨组织的不断破坏,提示压缩性骨折椎体内的骨质压缩破坏是一个渐进性的病理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