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VEGF-C基因高表达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及克隆和小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6h】

VEGF-C基因高表达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及克隆和小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VEGF-C的研究进展

2.VEGF-C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材料与方法

主要材料

溶液配置

主要仪器

实验步骤

结果

1.VEGF-C mRNA在不同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2.不同胃癌细胞中VEGF-C蛋白的表达

3.VEGF-C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4.慢病毒的滴度检测及目的细胞的慢病毒感染

5.过表达VEGF-C基因促进胃癌细胞增殖

6.过表达VEGF-C基因明显促进胃癌细胞的克隆形成

7.过表达VEGF-C基因明显促进体外血管形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
   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居于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其中肿瘤的淋巴转移是胃癌患者早期发生远处转移的主要途径,也是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的观点认为,肿瘤细胞发生淋巴转移最关键的因素在于肿瘤邻近组织中新生淋巴管的形成,但有关其发生的具体机制问题仍不清楚。众所周知,VEGF-C作为VEGF家族内的成员,是目前被公认的能够促进淋巴管生成的生物因子之一,其通过与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VEGFR-3结合后,引起受体发生酪氨酸磷酸化,进而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迁移,调节肿瘤周围组织新生淋巴管的生成。众多的研究表明,胃癌组织中的VEGF-C在基因及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上均有明显增加,提示胃癌细胞本身可以通过基因表达的方式调控VEGF-C的产生,并通过VEGF-C与其受体VEGFR-3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系统而发生远处转移。最近的一些研究证实,VEGFR-3受体在人类的一些恶性肿瘤细胞上也存在着不同水平的表达,如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食管癌及肺癌等,而不仅只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目前,虽已有大量关于VEGF-C基因的研究,但其在肿瘤组织自身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仍不是很清楚。本研究通过构建包装人VEGF-C过表达慢病毒并感染人胃癌细胞MKN-45,观察VEGF-C基因高表达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及内皮细胞管形成能力的影响,深入探讨其在胃癌组织自身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为VEGF-C基因在肿瘤自身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方法:
   采用SYBR Green相对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六种不同类型的人胃癌细胞系AGS、SGC-7901、NCI-N87、MKN-45、MKN-28和BGC-823、中VEGF-C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构建人VEGF-C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进行CCK-8细胞增殖、软琼脂克隆形成和内皮细胞管形成实验。实验对象分为三组,其中实验组为VEGF-C过表达慢病毒感染细胞MKN-45-GV/C、对照组为空转病毒感染细胞MKN-45-GV和空白组细胞MKN-45,且加以比较分析。
   结果:
   1.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在六种胃癌细胞中均可检测VEGF-CmRNA及蛋白的表达,其中在胃癌细胞MKN-45中表达最低(0.45±1.44),SGC-7901中表达最高(31.13±0.75);
   2.CCK-8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MKN-45-GV)生长曲线相比,实验组(MKN-45-GV/C)细胞增殖数量有显著增加(P<0.01);
   3.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在平均每视野中实验组(MKN-45-GV/C)和对照组(MKN-45-GV)形成细胞克隆数分别为6.23±0.32和1.40±1.67,克隆的形成率分别为85%和31%(P<0.05);
   4.内皮细胞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细胞组小管数目分别为18.46±0.72、12.76±0.79和8.14±1.25(P<0.01),小管长度分别为151.62±2.51、105.17±1.34和98.56±3.71(P<0.05)。
   结论:
   1.VEGF-C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2.VEGF-C过表达胃癌细胞株建立成功;
   3.VEGF-C基因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内皮细胞管形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