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唐前道观研究
【6h】

唐前道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旨趣

二、研究综述

三、问题点及论文架构

四、主要材料来源

上编 唐前道观研究

第一章 何谓道观?

一、典型的道观

二、最早的道观

三、“道馆”与“道观”

小结

第二章 道观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天师道的流布

二、晋宋政权与道教

三、五世纪的道教改革

四、南朝崇虚馆的建立

五、大道坛庙与崇虚寺

小结

第三章 道观的兴起与“寺院主义”

一、比较宗教史中的“寺院主义”

二、入山修行与道观的出现

三、天师道教团的入山修行

小结

第四章 南北朝道观的概况

一、南北朝道馆的统计

二、道馆的布局与设施

三、道馆的人员构成

四、道馆的经济来源与法事活动

小结

结语:道观与中古道教的变迁

下编 唐前道观辑考

第一章 《九锡真人三茅君碑》考释

一、碑文作者

二、碑文结构

三、碑阴的判定

四、碑阴中的道士和道馆

五、碑阴中其他称号

第二章 南朝道馆辑考

一、刘宋道馆

二、南齐道馆

三、梁代道馆

四、陈代道馆

五、时代不详

六、存疑道馆

第三章 北朝道馆辑考

一、北魏道馆

二、北周道馆

第四章 隋代道观辑考

一、西京道观

二、地方道观

附录:道观音序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道教的寺院“道观”并非单纯的宗教建筑。它的背后凸显了特定的信徒组织形式和宗教活动形式。道观的出现,昭示了南北朝道教的重大变迁。道教从此开始放开对基层信众的控制:道士的身份由居于民间、领户治民的祭酒,变为居住在道馆中的职业神职人员;道士的收入不再依赖对道民的强制输租,而依赖自愿的供养和法事收入。这种变迁大约同时发生在五世纪中期的南、北方道教界,是陆修静和寇谦之清整天师道呼声的延续,体现了道教寻求国家化的取向。从此,道教逐渐告别了汉末以来的祭酒制传统,开始转变为以宫观制度为核心的宗教组织,并在唐代与佛教一同成为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官方宗教。由此带来的一个现象是:我们在孙恩之乱后,再也未见到有大规模的道教叛乱出现。
  从这一意义上说,道观正处在中古道教变迁的中心位置。相比起成果丰硕的中古佛教寺院研究而言,关于南北朝乃至隋唐道观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本文以唐代以前的道观为研究对象,以细节考证与宏观论述相结合的形式,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
  全文分为上下编。上编名为“唐前道观研究”,主要是想回答这样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什么是道观?最早的道观为何?道观为何会在那一时刻出现?道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唐代以前的道观是什么样的?
  上编第一章《何谓道观?》指出并不是所有的道教修行空间都能称为“道观”。典型的道观应是一处以天尊殿为中心的独立建筑群,其中居住着同一性别的出家道士群体。他们脱离世俗生活,常住观中,奉行各种戒律规定,进行集体的修行生活。道观并非个人的私产,而为住观道士共同所有。这种现象在许多宗教中都存在,一般称为“寺院主义”。道观出现在南北朝初期,最早的道观为陆修静的崇虚馆。道馆现象主要是在建康和吴会地区展开的。“道馆”、“道观”两词虽然互通,但“道馆”更接近其本意。“道馆”从字面意思看即是指延请道士居住的客舍。
  上编第二章《道观兴起的历史背景》梳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师道在南北方的流布。在五世纪初叶,南北方的皇权得以恢复。与此相随而来的,是政府对各种游离于政权控制之外的各种势力的收拢,其中既包括流民逋逃和地方势力,亦包括宗教组织和隐逸人士。这种形势对当时的道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裕的出现和刘宋的建立对于晋宋时期的道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此前,他们对世俗政权极为绝望,只能寄希望于终末论的太平盛世。而刘裕的功绩以及此后的元嘉之治,则使他们看到了希望,甚至认为盛世已至,并将道教之兴寄托于新王朝之建立,积极地加入到歌颂世俗政权的行列中。但是当时的道教,无论是组织、经典还是修法,都处于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的状态。特别是孙恩之乱的前车之鉴,使得道教中的有识之士开始要求改革,尤其是要改善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正是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之下,陆修静和寇谦之分别离开了自己位于庐山和嵩山的道教修行团体,前往京师,寻求道教与政权相处的新途径。他们的意图,都不仅限于将道教置于政权的操控之下,而是试图让道教成为国家宗教。这一努力的结果即是刘宋明帝为陆修静敕立崇虚馆,而北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起大道坛庙。
  上编第三章《道观的兴起与“寺院主义”》通过比较宗教史的研究,指出如同基督教和佛教的“寺院主义”一样,道观也发源自山中修道者的隐修传统。北方地区的山中修道者最初独自居住在石室、窟穴中,随着隐修者的聚集,继而出现了营建馆舍的要求。在五世纪末叶,北朝最早的道观楼观就这样成立了。与北方不同,南方地区由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修道者多在山林中修建精舍居住。同时由于南方有着崇尚隐逸并为隐士建馆的风气,最终发展出道馆林立的局面。随着道馆制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天师道道士开始入山修行,天师道的祭酒制度逐渐为道观制度所取代。
  上编第四章《南北朝道观的概况》整理出南北朝道馆明确可考者计88所,其中南朝计59所,北朝8所,隋代20所,另有存疑者36所。南北朝时期的道馆主要集中于江东地区,在长江中游的荆、湘、江地区和北方长安附近地区也有零星的分布。南朝五分之三以上的道馆坐落于山林之中。隋代的道观则主要位于大兴城。南朝道馆以斋堂为中心,而隋唐的道观则以天尊殿为中心。道馆的主要成员为馆主及其弟子。道馆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外部的赞助、农业生产和法事收入。南朝道馆中的法事活动并没有体现出严格的派系划分,既包括天师道传统的章奏、朝仪,也有灵宝斋仪和讲经等活动。周、隋时期的道观中,道教对义理、经典的重视以及佛、道两教的竞争更为突出。
  本文下编名为“唐前道观辑考”,旨在对唐代以前的道观进行较彻底地勾稽工作,试图在提供一份较为完备的唐前道观的名单的同时,尽量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考证。其主体是按时代分章的《南朝道馆辑考》、《北朝道馆辑考》和《隋代道观辑考》,每一馆(观)为一条,每条有简要的解题,其下再附以考证。对于没有前代证据支持的宋以后文献所载道观,则列入“存疑道馆”。除此之外,还有一章《<九锡真人三茅君碑>考释》专门处理这件载有近百条道馆道士题名的梁碑的碑阴问题,证明了此碑碑阴的范围和所载103名道士和道馆信息的真实性,并对碑阴中出现的一些具体名词进行疏释,发现了南朝道教存在邑义组织的证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