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疣状胃炎及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与Ki67、COX--2基因表达及意义
【6h】

疣状胃炎及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与Ki67、COX--2基因表达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主要试剂和仪器

3.研究方法

4.结果判定及分析

5.统计方法应

结果

1.疣状胃炎不同分型及不同部位的Hp检出率

2.疣状胃炎不同分型及不同部位Ki67、COX-2的表达

3.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在不同分型及不同部位Ki67、COX-2的表达

4.Ki67、COX-2在不同分型及不同部位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 疣状胃炎(varioliform gastritis,V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状胃炎等,症状及体征均缺乏特异性,它的特点是复发或持续性胃多发性糜烂,主要依靠胃镜确诊。相关研究表明,其发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胆汁反流、过敏、胃酸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其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国内外缺乏关于疣状胃炎的基础研究,鲜有深入地从分子水平阐明该病的发病机理的临床报道。一直以来,关于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及其是否癌变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微观深入研究该病的恶变倾向及机制的报道。早在1960年有西班牙学者就已经报道过疣状胃炎恶变为原位癌者的病例,而Cappell等在1988年详细报道了1例疣状胃炎逐步演变成胃癌的过程。国内学者姚忆蓉等对73例疣状胃炎进行了5年不间断临床随访,发现其中有4例痛变,病理结果为粘膜内癌,并在随访过程中总结发现疣状胃炎-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息肉-早期胃癌逐渐癌变的特点。临床观察疣状胃炎的上腹部症状较萎缩性胃炎为重,病理表现炎症反应更重,并且上皮不典型增生发生率高,因此可能更具癌变的危险,需加以重视。1990年悉尼国际胃肠病大会明确疣状胃炎为特殊类型慢性胃炎,为胃癌(gastriccarcinoma,GC)的癌前疾病之一。幽门螺杆菌是胃粘膜病变的一种重要致病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Ⅰ)类致癌因子。Ki67是一种存在于增殖细胞中的核抗原,是由分子量为345KD和395KD两条多肽链组成的核蛋白,它的功能与染色质相连,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增殖细胞标记之一。Gerdes等研究发现Ki67的反应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在G1、S、G2、M期均有表达,但在G0期无表达,而且还发现Ki67在G1晚期和S早期微量表达,在S期聚集,尤其在后半期表达率明显升高,而在有丝分裂后期迅速降解或失去抗原决定簇,因此认为Ki67是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最可靠的指标之一。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在多种实体恶性肿瘤中Ki67的表达远高于正常组织,并与恶性肿瘤的发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环氧化酶(COX)是一种膜结合蛋白,是前列腺素类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同时具有过氧化物合成酶及环氧化酶的双重酶功能,它有两种亚型,分别是COX-1与COX-2,有研究表明COX-2和萎缩性胃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胃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分化及预后均有关。Ki67、COX-2及Hp感染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疣状胃炎及胃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至今尚未见有临床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疣状胃炎以及胃癌病变组织中的Hp,以及Ki67、COX-2基因表达水平,分析Ki67、COX-2基因表达与Hp感染间的关系,探讨Hp感染引起胃上皮细胞增殖异常导致疣状胃炎及胃癌发生的可能分子机制,探讨幽门螺杆菌与疣状胃炎及胃癌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选择在我院由消化科医生经胃镜检查及病理科检查后明确诊断的疣状胃炎(varioliform gastritis,VG)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non atrophicgastritis,NAG)胃粘膜病变标本,均取材于胃窦部。其中疣状胃炎117例作为实验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2例及胃癌45例作为对照组。疣状胃炎组中未成熟型68例,成熟型49例(分别在疣状隆起中心位置粘膜、疣旁3厘米平坦粘膜取样本)。组织学诊断由我院病理科做出。所有病例取材行胃镜前4周来未接受抗生素、抑酸剂、铋剂、抗过敏药及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治疗,未经过任何相关抗肿瘤治疗;未合并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无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及手术史。标本均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检测Hp,所有标本经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然后行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Ki67、COX-2在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疣状胃炎组(成熟型、未成熟型)疣状隆起位置粘膜的HP感染率增高,均明显高于NAG组、VG疣旁3厘米粘膜组(成熟型、未成熟型)及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疣状胃炎组(成熟型、未成熟型)疣状隆起位置粘膜与胃癌组的Ki67、COX-2阳性率较高,均明显高于NAG组、VG疣旁3厘米粘膜组(成熟型、未成熟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COX-2在VG疣状隆起位置粘膜(成熟型)的表达(80%,57%)与VG疣状隆起位置粘膜(未成熟型)(62%,43%)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VG疣状隆起位置粘膜(成熟型)(80%,57%)与胃癌组(84%,62%)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Ki67、COX-2在VG疣状隆起位置粘膜(成熟型)、VG疣状隆起位置粘膜(未成熟型)、胃癌病变组织中表达均存在相关性(p<0.05)。 结论:幽门螺杆菌在疣状胃炎的感染率高,Ki67、COX-2在疣状隆起病灶部位表达增强,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Ki67、COX-2阳性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三者可能参与了疣状胃炎中疣状隆起病灶部位的形成,并通过促使细胞异常增殖而涉及胃癌的发生过程。成熟型疣状胃炎(疣状隆起部分)的潜在癌变倾向高于末成熟型疣状胃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