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唐前曹植接受史
【6h】

唐前曹植接受史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近百年曹植接受研究综述

第二节 唐前曹植接受史写作架构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曹魏对曹植的曲折接受

第一节 爱与政治博弈——曹操与其政治集团对曹植的犹豫

第二节 从兄弟相争到叔侄之情——曹丕、曹叡对曹植态度的变化

第三节 从具政治色彩的评论到个体化学习——曹植其文在曹魏的关注

第四节 子母相钩带,绵绵瓜瓞生——阮籍《咏怀诗》与曹植诗赋的渊源关系

第二章 两晋主流文士对曹植的接受

第一节 斯人已殁,斯文独辉——曹植在两晋接受的多样情态

第二节 一代文宗,肇始晋初——论傅玄对曹植多种文体的模仿

第三节 侠骨柔肠,法而不拘——论张华对曹植诗作的借鉴

第四节 建安太康,英杰渊深——论陆机对曹植乐府诗的规摹

第五节 王书顾图,千载流名——东晋对《洛神赋》的艺术转换

第三章 南北朝曹植接受趋向与抑扬阐释

第一节 曹植文学接受的整体观照与泛化俗化

第二节 曹植形象的宗教化、历史化、文学化与道德化

第三节 选文定篇,隐评显论——刘勰、萧统对曹植作品的抑扬

第四节 诗中周孔,五言龙凤——《诗品》对曹植诗歌的理想化阐释

第四章 南北朝重要文士对曹植的接受

第一节 天下才子,百世知音——《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对曹植的接受及其他

第二节 摹拟诗赋,俱动于魄——江淹的拟曹诗赋

第三节 丽人洛神,艳情路异——沈约对《洛神赋》的接受与影响

第四节 徒怀曹植,恒愿执鞭——萧绎对曹植诗文的摘录及其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论文基于对曹植研究现状,尤其是近百年曹植接受研究状况之分析,参照西方接受理论,结合传统的文献梳理、考证等方式,考察唐前曹植接受史。论文除绪论外,共分四个章节。 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两大问题:第一,梳理近百年曹植接受之历史与现状,发现曹植接受研究之空白点与不足,为本论文之选题意义提供文献依据,为研究重点寻找突破方向。第二,依据目前接受史研究、近百年曹植接受研究的问题与唐前曹植接受之独特性,提出唐前曹植接受史写作要重点把握曹植创作影响、接受曹植之重点读者和对曹植其人其文接受之轨迹演变等三大问题,从而设想论文架构为:在历时形态上把握重点读者史、创作接受史、阐释评价史和视野史等四条纵线;效果史寓含其中,不作单独考察,对曹植为人之接受据接受文献,或融于其他章节,或集中作单节处理。 第一章论曹魏当代对曹植其人其文的曲折接受。 曹魏当代对曹植其人的接受是以立嗣问题为核心进行的。曹植因其《登台赋》而见异于曹操,再加之他诸多方面与曹操颇为类似,曹操对曹植深寄厚望。在立嗣问题上,为维持汝颍集团与谯沛集团的势力平衡以保证曹魏立国之基础,曹操把才华横溢、却又与汝颍集团保持一定距离的曹植推向前台,然迫于汝颍集团的压力而暂时以与汝颍集团关系颇近的曹丕为太子。不过,考虑到曹丕与世家大族互相支持,而与谯沛集团则矛盾甚深,所以立太子后他仍然疑虑重重,以至临终尚欲翻盘以植为嗣。曹植在“太子之争”中的最终失败,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以曹操为代表的政治力量的失败。曹操是曹植接受史上了解曹植、欣赏曹植、影响曹植命运的关键人物。在立嗣争夺中,曹丕不仅采取种种权术手段与曹植相争,亦通过撰写文章来张扬自我,侧面表达对曹植才能的看法,其《自叙》、《论文》隐含着政治用心。曹叡虽然沿袭其父科禁诸侯的政策,但他多次诏告曹植,其诏书以及曹植的相关上表、诗作等,折射出曹叡对曹植的亲近与关怀,此与其父对曹植之冷漠有很大不同。而在政治上,曹植对曹魏亲异姓而疏公族政策之批评,虽然只得到曹魏朝臣的零星回应,但曹叡晚期的一些安排亦表明,曹植的观点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曹魏对曹植其文的接受亦颇为曲折。建安时期,由于当时的辞赋观念、辞赋创作影响等,时人对曹植赋作评价很高,但在建安诸子辞赋创作整体成就不高的背景下,曹植当时的赋作尚处在模拟为主的阶段。时人对曹植赋作之高推,实有政治因素的干扰。而曹丕《论文》对曹植赋作则不予置评,此并非只是出于忌恨,更重要的是他承继前代文学观念,对文学创作批评有着自己的理性思考。曹叡打破了黄初时人们对曹植的沉默,开始以纯文学的眼光审视曹作,他之学习、化用曹作,在曹植创作接受史上,具有导夫先路的意义。正始时期,何晏、嵇康、阮籍等人对曹作均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借鉴。阮籍《咏怀诗》对曹作之诗歌语句、章法、意象、主题等有广泛的吸纳化用,他进一步扩大了曹植作品的个人抒怀倾向,为后来诗歌中一些重要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从曹叡而至何晏、嵇康、阮籍,他们对曹作之学习,使曹作之接受逐渐脱离了建安、黄初之具有政治色彩的评论而转向了具有个体特征的摹拟、化用。 第二章论两晋主流文士对曹植作品的学习与转换。 从总体看,两晋对曹植其人及其作品之阐释批评比较少见,时人主要从创作角度学习曹作,他们的学习对曹作逐渐经典化以及后人对曹作之规摹学习影响深远。两晋实乃曹植文学创作接受的第一个高潮。就接受主体言,学习曹作者以当时主流文士为主,他们对曹作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模拟。西晋诗“缛旨星稠”之特点由傅玄扬其波,张华助其澜,至陆机而大成,又由波心荡漾,辐射其余,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特色,追溯源流,此与他们对曹植诗歌之学习、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左思之诗、潘岳哀诔文、郭璞游仙等都不同程度受曹作影响,而东晋时陶渊明对曹作之学习化用亦颇可注意。两晋对曹植作品之借鉴在文体上,呈现多样化特征,除规摹曹植的诗歌作品外,还对曹植的赋、诔、章表、画赞、画论等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另外,两晋时期,不同的作者往往会规摹曹植的同一篇作品,他们的反复学习借鉴,使曹植的一些作品或者诗句逐渐经典化。 具体言之,傅玄对曹作之学习借鉴涉及诗、赋、赞等多种文体,显示出学习规摹曹作的宽泛视野。他对曹作之化用更倾向于辞藻与刻画方式,此对晋诗“缛旨星稠”风格之形成有发端作用;而他承曹植对文“丽”之追求对晋人追求“丽”之风气应有导向作用。张华对曹植乐府之学习偏向于贵游题材和游侠题材等男性题材,此与其恢宏之气度、侠义之个性以及其身处乱朝而欲力挽狂澜之用心密切相关。他对《名都篇》、《白马篇》的后世经典化亦影响深远。陆机重在学习曹植的乐府诗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假题乐府,抒自怀抱;一是乐府与诗之互化。而陆机之所以偏重于对曹植乐府的学习,其原因一是曹植乐府的开拓之功,二是陆机自身的音乐素养,三是陆机比曹植有着更曲折的人生经历,更痛苦却又无法直言的人生体悟。东晋王羲之、顾恺之等对曹作进行了艺术转换,其书写、绘画与曹作水乳交融,成为中国文艺之瑰宝。王羲之《洛神赋》书是对《洛神赋》的首次完整接受。由于王氏的政治身份及其政治理想,其传世楷体抄书如《乐毅论》、《东方朔画赞》、《黄庭经》、《大雅吟》、《太师箴》等,无不有其思想、情感之寄托,《洛神赋》书作为其有名之迹,亦寄寓着王氏的政治理想,侧面表达出王氏对曹作的理解。而顾恺之《洛神赋图》的接受史意义首先在于他对《洛神赋》故事内涵的凸显。顾图首次以绘画形式把赋作转换成一个人神恋爱的故事,通过对原赋情节的变化、调整,把原赋多变而富风骨之情感节奏转换为幽远深长的格调,表现了顾恺之在魏晋玄学思想影响下以人物体道的绘画理念。 第三章探讨南北朝曹植接受之趋向与抑扬阐释。 总体言之,南北朝曹植文学接受南北有异,南朝文士对曹作之学习在深度、广度上远超北人,北朝对曹植文学之规摹深受南方士人影响;而南朝四朝对曹作之学习情况亦有不同,南朝宋是曹植文学接受之主要时期,从宋末经齐而至梁陈,当时文士对曹作之规摹学习有四个特征:一是由整体综合性摹拟转向泛化式学习;二是由整体综合性摹拟转向寻辞摘句式化用;三是从学习曹作言志抒情转向把曹作世俗化、娱乐化;四是对曹作之学习具有团体性或家族性特征,团体或家族成员间在学习借鉴曹作方面有影响或传承关系。由于曹植文学接受之泛化、俗化,从读者创作接受之创造性而言,其时曹植文学的实际影响事实上已呈衰落之势。另一方面,南北朝曹植形象因宗教人士、史学人士、文学人士和儒学人士之不断重塑而呈现更为丰富的内涵,曹植形象表现出宗教化、历史化、文学化和道德化倾向。南北朝对曹植其人之接受与对其文之接受往往糅合一起,两者互相生发,形成曹植接受史上的独特风貌。 而从阐释角度看,南北朝可谓曹植文学批评之黄金期,它对后代之阐释曹作具有导向作用。刘勰首次从文体论、创作论等角度对曹植的很多作品进行了批评,他以为曹植之长在诗体和表体,其于他体并无突出之能;且从兼善多体之角度看,曹植不如陆机、王粲;刘勰首次将曹植、刘植并提,并第一次提出曹丕、曹植相当,各有优劣之观点。刘勰之所以提出迥异时人之观点,一方面因为他把曹作置于文体渊流变化之历史维度上,从历代作家及建安当代作家群体创作之角度进行审视;再者,他宗经崇圣,重文体规范,对变体之作多有否定之辞,而曹植之开拓,不少恰来自于他对已有文体之变革;另外,作为批评家,他在文章功用观、论文观、批评思维等方面与曹植有很多不同。《文选》亦欣赏曹植的诗体、表体创作,除此与刘勰意见相似外,其他则多与刘勰不同。《文选》七体、诔体、情赋和献诗等体类选录、编排曹作之方式深蕴着萧统的批评观念,他注重每体中具有开创性质的美文;亦重选文间的渊源变化关系,其编撰体现出文体发展变化之脉络。 钟嵘《诗品》曹植条及陆机、谢灵运条集中评及曹植诗歌。曹植条核心语句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骨气奇高”决定“辞采华茂”,它们指出曹植诗歌之刚性特征,而“情兼雅怨”则对此刚性特征起着中和作用,曹植诗歌由此达到“体被文质”之最理想的效果。根据曹植创作实际看,曹植条只是对曹植后期部分诗作的某一角度概括,是钟嵘据其诗美学观念与写作目的有选择的概括,此亦为钟嵘品评之常用方法,因此,其所谓渊源关系亦多着眼于作家某种风格体征之承继关系,这使其源头之说具有架构的性质。而钟嵘关于陆机、谢灵运源出陈思之论,是指他们对曹植骨气与文采兼备风格之继承,灵运之后,曹植一脉于南朝后继无人,此有违文学史实之论,充分折射出钟嵘重骨气、丹采之文学观念,而此理想之建构正是针对时代弊端之有为而发。 第四章论述谢灵运、江淹、沈约和萧绎等四人对曹植及其作品的接受。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在语句、风格、开篇方式等方面多有模仿、借鉴曹作之处,显示灵运对曹作之熟悉与倾心。组诗据相关史料、作家作品等真实性资料精心结构了一场君臣尽欢的宴会,但拟曹植诗隐含的忧生之嗟解构了组诗虚拟的宾主之欢。灵运以曹植自比,借拟诗倾泻其幽愤之情。拟诗深蕴着灵运对曹植人生遭遇、文学创作特点及其人生与创作关系之深刻理解。而正是基于相似命运之联系以及对曹植高才之向往,灵运方突破魏晋以来对曹植其人其文之狭隘理解,首次揭示出曹植及其诗文中的忧生情绪,为解读曹植及其诗文开辟了新的方向。而灵运对曹植之认识、接受与情感态度,亦深深影响了谢氏家族其他的诗人,他们对曹作之化用及其作品中情感基调之变化,折射出一个大家族的衰变历史。 江淹在其杂拟三十首中,以曹植诗歌之赠友题材作其代表作,此乃江淹深思熟虑之结果。江淹《陈思王赠友》首次从“体”之角度把赠友诗提炼、概括为曹植的代表性作品,他既在文学上对曹作有所研习承继,又深入曹植的心灵世界,着力刻画了重视人才、珍视友情、关心国事、心胸开阔、雍容儒雅,虽遭不遇但终不颓废的曹植形象。《陈思王赠友》折射出江淹对友情之重视,亦折射出他对君臣遇合之渴望。江淹《水上神女赋》亦为模仿《洛神赋》之拟作,他对《洛神赋》结构思路、描写手法、寄寓手法之模拟吸收,从另一侧面表现了他对曹植个体精神之理解,他不仅看到了曹植的悲痛,更看到曹植坚贞、执着、奉献、昂扬不屈之高贵灵魂。 沈约《丽人赋》在语言以及人物情态描写上多变自《洛神赋》,沈约亦学习曹作多视点描绘人物与背景的方式,并学习曹植把《洛神赋》赋写美人之手法转化到《美人篇》创作的方法,亦把《丽人赋》刻画美人之方法转移到其艳情诗创作中。《丽人赋》接受《洛神赋》之特殊性在于:一方面它改变了《洛神赋》的寄寓主题,其着眼于两性声色欢娱之主题,使洛神形象遭致世俗化扭曲,对之后文人对洛神形象之接受有着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沈约把赋赋写美女之功能转向以诗歌来表现,对齐以后文坛创作颇有影响,随着宫体诗创作之兴盛成熟,诗歌成为表现美女之重要载体。 《金楼子》中涉及曹植及其诗文语段共十处,其中对《三国志》曹植传、曹植《与杨德祖书》、《汉二祖优劣论》中语段之摘录,既表明萧绎对曹植才华之赞叹向往、对曹植功业理想之理解认可,同时亦折射出他对自我才能之自许与建功立业、流名后世之人生愿景。由于二者诸多方面的相似性,萧绎首次揭示出曹植及其作品中的儒者精神,为后世对曹植及其作品之道德化理解指引了方向;又因《金楼子》乃萧绎后期所著,所以他对曹植精神之挖掘亦说明崇儒重学是其始终一致的观念,他对宫体诗之提倡只是一种政治的迎合。

著录项

  • 作者

    王津;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古代文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李剑锋;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唐前; 曹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