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AutoCAD的协同设计平台设计与实现
【6h】

基于AutoCAD的协同设计平台设计与实现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系统开发背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解决的主要问题

1.4.本文的主要工作

1.5.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概述

2.2 系统功能性需求

2.2.1 帐号及U盾登录

2.2.2 设计项目管理

2.2.3 标准文件同步

2.2.4 标准图框

2.2.5 编辑权限控制

2.2.6 提交更新

2.2.7 在线提资

2.2.8 条件图参照

2.2.9 电子校审

2.2.10 图纸打印

2.2.11 版本管理

2.2.12 电子签名

2.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架构设计

3.1 物理架构设计

3.2 技术架构设计

3.3 功能架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数据库设计

4.1.1 数据关系设计

4.1.2 数据结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1 帐号及U盾登录

4.2.2 设计项目管理

4.2.3 标准文件同步

4.2.4 标准图框

4.2.5 编辑权限控制

4.2.6 提交更新

4.2.7 在线提资

4.2.8 条件图参照

4.2.9 电子校审

4.2.10 图纸打印

4.2.11 版本管理

4.2.12 电子签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实现

5.1.1 帐号及U盾登录

5.1.2 设计项目管理

5.1.3 标准文件同步

5.1.4 标准图框

5.1.5 编辑权限控制

5.1.6 提交更新

5.1.7 在线提资

5.1.8 条件图参照

5.1.9 电子校审

5.1.10 图纸打印

5.1.11 版本管理

5.1.12 电子签名

5.2 系统测试

5.2.1 系统功能性测试

5.2.2 系统兼容性测试

5.2.3 功能稳定性测试

5.2.4 系统资源消耗测试

5.2.5 系统友好性测试

5.2.6 设计项目实例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设计项目规模和项目数量的迅速增长,设计院所现有的生产力不足以应对爆发的项目需求,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勘察设计行业与软件企业联手探索各种解决方案。CAD软件不断更新换代,专业软件不断优化升级。单个设计人的效率虽然提高明显,但专业间的配合却成为短板。信息不对称,提资混乱,错误百出,责任互相推诿。在强负荷的工作状态下,甚至出现低级错误。采用有效的协同设计模式,减少重复劳动,规避信息交流衰减,统一各专业步调,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是勘察设计行业内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软件企业也在不断探索理论方法并尝试开发协同设计的辅助工具软件。
  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各类软件系统应用普及率高,职员计算机基础较好。协同设计也不是一个新的理论,国内对协同设计理论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有多种实现原理和方法。但因为忽略了设计院所实的实际生产情况,很多协同设计软件在实施过程中受到模式局限和设计人员的抵触,未能坚持应用推广。获得显著成效的案例不多,造成了协同设计软件应用落后的尴尬局面。
  基于AutoCAD的协同设计平台统筹考虑CAD软件比重、设计院现状、突出问题和设计人员诉求。设计实现多了模式兼容,渐进式改变工作习惯,项目成员有效协作的平台。协同设计平台以CAD制图标准为基础,集工具软件、配置管理、流程管控功能于一体,以平台的模式展现在设计人员最常使用的工作界面上。为行业提供易用、好用、有实效的协同设计软件系统。
  勘察设计行业内民用建筑、市政、工业、电力、煤矿等虽然有一致的国家规范要求,但专业多样,生产模式差异巨大。这就要求协同设计平台是个灵活、可配置的产品,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类型区分不同设计生产方式,配置调整功能,满足不同应用模式。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积极推进,协同设计平台也需要预留标准化的接口,满足二维设计模式向三维设计模式转换后的协同设计工作,满足“蓝转白”的交付物载体转换要求,以及满足图纸审查的人员签名认证等行业发展需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