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探讨及分析
【6h】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探讨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结果

6.初始治疗中激素的使用与KD并发CAL的关系分析

7.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s,KD),即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lymphnode syndrome, MCLS),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以全身中小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改变[1]。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K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综合征。由于该病可发生严重的心血管病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近年来,随着该病发病率的上升,其引起的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可能与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关系密切,未经正规治疗的KD患儿CAL发生率达15%~25%[6]。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和口服阿司匹林(ASP)的标准治疗后不仅可以明显的缩短热程,缓解临床症状,还可以明显减少CAL的发生率,然而部分患儿在治疗后仍有持续发热,且出现冠状动脉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和评估CAL的最敏感、简便、无创的方法。
  研究目的
  本文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临床确诊的367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旨在分析探讨KD并发CAL的危险因素,以便儿科临床医师早期干预,预防及减少CAL的发生率,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材料与方法
  1、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6年2月-2016年2月确诊KD的住院患儿367例。其中男性257例,女性110例,男女之比为2.34∶1;年龄为1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31.59±27.64个月。367例KD的诊断均符合200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及美国儿科学会(AAP)联合制定的KD诊疗指南。367例包括典型川崎病(313例)和不典型川崎病(54例)。将此367例KD患儿按年龄分为0~18个月龄组、18个月-3岁组、大于3岁组,分别为162、86、119例,比较3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的差异。将此367例KD患儿根据在初始治疗中是否合用糖皮质激素分为两组:一组单独应用人免疫球蛋白(nGCs),另一组应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Dex0.1-0.2mg/kg·d,疗程1-3天)(GCs),并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来评估两组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的情况。其中nGCs组218例,GCs组149例。再将此367例根据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和KD未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组)。其中CAL组122例,nCAL组245例。CAL诊断标准采用日本KD研究组提出的标准。
  2、统计被纳入367例KD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血红蛋白计数(HG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球蛋白(GL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H-C)、高密度脂蛋白(HDL-C)、总胆固醇(Cho)、血钠(血Na)、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D_ Di)、初始治疗是否合用激素及二维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的冠状动脉内径值等资料,并将其纳入研究对象,分析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3、将所收集的367例KD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数据以例数(百分率)[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可信区间取95%,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筛选出的有意义的变量分别与冠状动脉内径值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得出各自相关系数及P值,其中P<0.05为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统计2006-2015年每年KD的总例数、完全性KD、不完全性KD的发病例数,结果如下:2006(6,6,0),2007(15,11,4),2008(19,19,0),2009(17,16,1),2010(25,24,1),2011(30,29,1),2012(41,40,1),2013(50,41,9),2014(68,56,12),2015(81,62,19)。
  2、统计各个年龄组发病情况,结果显示:0-18个月龄组162例,发生率为44.1%,其中CAL组49例,nCAL组113例,CAL发生率30.2%;18个月-3岁组86例,发生率为23.4%,其中CAL组27例,nCAL组59例,CAL发生率31.4%;3岁以上组119例,发生率为32.4%,其中CAL组46例,nCAL组73例,CAL发生率38.6%。采用x2检验,两两比较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通过统计两组临床诊断得出,典型川崎病313例,其中CAL组112例(35.8%),nCAL组201例(64.2%),不典型川崎病54例,其中CAL组10例(18.5%),nCAL组44例(81.5%)。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通过统计两组性别得出CAL组122例,其中男90例,占73.7%,女32例,占26.3%; nCAL组245例,其中男157例,占64.1%,女88例,占35.9%。利用X2检验,P<0.05,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中,WBC、PLT、CRP、AST、ALB、Na以上这6个变量在CAL组与nCAL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ALT、LDH、D_Di以上这4个变量在KD患儿均明显升高,但在CAL组与nCAL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HDL-C在KD患儿均明显下降,但在CAL组与nCAL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HGB、GLB、CK、CK-MB、Cho、TG、LDL-C、Fib在KD患儿中变化不明显,且在CAL组与nCAL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通过统计KD患儿在初始治疗过程中是否合用糖皮质激素(GCs)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得出,nCAL组(245例)中合用GCs有138例(占56.3%),未合用GCs有107例(占43.7%);CAL组(122例)中合用GCs有80例(占65.6%),未合用GCs有42例(占34.4%),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7、对于筛选出的变量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其中性别、KD的临床诊断(完全性KD、不完全性KD)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WBC、PLT、CRP、AST、ALB、Na满足正态分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各自的相关系数及P值,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对所有年龄组KD患儿,KD典型/不典型、WBC、ALB与冠状动脉内径值显著相关;<5岁者KD典型/不典型、WBC、ALB与冠状动脉内径值显著相关,≥5岁者WBC、PLT与冠状动脉内径值显著相关。
  结论
  1、本组病例研究显示,对所有年龄组KD患儿,典型KD、WBC、ALB为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对<5岁年龄组患儿,典型KD、WBC、ALB为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对≥5岁年龄组患儿,WBC、PLT为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
  2、本组病例研究显示,KD患儿初始治疗合用糖皮质激素并未增加CAL发生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