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王献唐学术交往研究
【6h】

王献唐学术交往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资料

四、研究重难点、创新点及框架

第一章 王献唐学术圈总论

第一节 王献唐学术圈形成的因素

一、地缘因素的影响

二、现代学术机构的推动

三、学术思潮及学术流派的促成

第二节 王献唐学术交往的内涵

一、学术交往的时段性

二、学术交往形式的多元化

三、学术交往所涉学科的广博性

第三节 王献唐学术圈的特质

一、缘起及归宿的恒定性

二、贯穿主线的明晰性

三、持久和谐的稳定性

第二章 王献唐的语言文字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丁惟汾

一、丁惟汾举荐王献唐掌理山东省立图书馆

二、授受与研讨音韵学

三、共同整理山左文献

第二节 王献唐与黄侃

一、丁惟汾与黄侃学术之交的推介

二、探寻叶抄《经典释文》

三、黄侃对王献唐学术的推重

第三节 王献唐与孔德成

一、共同存护齐鲁文脉

二、寓居四川之谈学

三、孔德成对王献唐学术之评

第四节 王献唐与栾调甫

一、协力研讨古文字

二、对诸子学的研讨

三、共同整理先贤遗著

四、栾调甫向王献唐举荐屈万里

五、王献唐对栾调甫的推重

第五节 王献唐与高田忠周

一、学术之交的背景

二、学术之交的表现

三、学术之交的实质

第三章 王献唐的历史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傅斯年

一、共同的学术志趣

二、合力搜罗刻印山左文献

三、协同组织发掘山东古文化遗址

四、困境之中的学术支助

第二节 王献唐与卫聚贤

一、20世纪30年代的学术交往

二、寓居四川时期的学术交往

第三节 王献唐与黄云眉

一、王献唐与黄云眉之互赠

二、黄云眉对王献唐学术与事功的推重

三、黄云眉向王献唐请助学术资源

第四节 王献唐与孙次舟

一、王献唐定居济南时期对孙次舟学术之助

二、王献唐南居四川时期孙次舟的问学

三、王献唐与民国学人对孙次舟之评的学术意蕴

第四章 王献唐的金石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罗振玉

一、王献唐与罗振玉互赠金石资料

二、王献唐对罗振玉金石学成就之评

三、王献唐与罗振玉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取向的比较

第二节 王献唐与商承祚

一、学术交往的开启

二、互赠金石资源

三、共同推重金石学大家陈介祺

四、互求金石资源

第三节 王献唐与容庚

一、学术交谊的缘起

二、增补《金石书录目》的学术助力

三、共同研讨武梁祠画像

四、对孙海波学术之助

第四节 王献唐与丁福保

一、丁福保赠王献唐泉学著述

二、编撰《古泉大辞典》之助

三、《古钱大辞典》之购与得

第五章 王献唐的考古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董作宾

一、山东古迹研究会运作期间的学术交往

二、南迁时期学术关系的延续

第二节 王献唐与吴金鼎

一、基于山东古迹研究会运作的交往

二、吴金鼎留学伦敦时期与王献唐的学术交流

三、南地再续考古缘

第三节 王献唐与金祖同

一、王献唐与金祖同学术交往的开启

二、金祖同向王献唐请助资料

三、王献唐赠金祖同纪王城陶片

第六章 王献唐的文献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傅增湘

一、存护海源阁藏书的文献缘

二、互赠学术资源

三、印行流布《周易》单疏本

四、代求山左文献资料

五、学术至交间的相互推重

第二节 王献唐与顾廷龙

一、胡道静、潘承弼的学术绍介

二、基于《吴愙斋先生年谱》的学术交谊

三、学术交往的延续

第三节 王献唐与顾实

一、共同研讨《穆天子传》

二、推崇山东的文化地位

三、共同推助墨学研究

第四节 王献唐与路大荒

一、共同关注蒲松龄著述

二、互赠文博资源

三、路大荒约请王献唐主持修订《淄川县志》

四、路大荒对王献唐的赞评

五、重拾文献缘

第五节 王献唐与丁锡田

一、互赠学术资源

二、互求资料

三、共同访古

四、通函论学

第六节 王献唐与赵录绰

一、整理许翰著述

二、整理李文藻、王筠、牟庭等山左先贤遗著

三、关注刘喜海藏金石图籍

四、收购陈介祺万印楼藏品

第七章 王献唐的图书馆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王重民

一、共同整理研究马国瀚遗著

二、王重民助王献唐校勘《汪水云集》

三、王重民对王献唐学术及事功的推重

第二节 王献唐与陈训慈

一、陈训慈关注山东省立图书馆馆务的开展

二、王献唐与陈训慈会面论学

三、王献唐与陈训慈治事治学的融通

第三节 王献唐与柳诒微

一、王献唐与柳诒徵互赠馆藏资源

二、王献唐与柳诒徵会面谈学

三、王献唐向柳诒微请助资料

第四节 王献唐与李小缘

一、流布《倦游庵椠记》

二、举荐刘叔遂

三、王献唐向李小缘请助资料

第五节 王献唐与屈万里

一、王献唐掌理山东省立图书馆时期对屈万里的学术影响

二、王献唐与屈万里南迁及客居四川时期之论学

三、王献唐对屈万里进入史语所的促成

四、屈万里评王献唐

第八章 王献唐与现代学术机构的学术关系

第一节 王献唐与齐鲁大学

一、王献唐与齐鲁大学交流合作的缘由

二、王献唐与齐鲁大学学者的学术交往

三、王献唐在齐鲁大学的授课与演讲

四、王献唐与齐鲁大学学术刊物

第二节 王献唐与史语所

一、王献唐获赠及利用史语所的学术资源

二、王献唐参与史语所主导的山东古迹研究会

三、王献唐与史语所学人的学术交往

第三节 王献唐与国史馆筹备委员会

一、王献唐参与国史馆筹备委员会会务

二、王献唐和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学人的交往

三、王献唐在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的学术收获

结论:王献唐学术交往的学术史意义及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20世纪30、40年代,民国学术出现繁荣兴盛的局面。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学人。他们不但精研学术,而且学术交往活跃,王献唐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本文以王献唐日记、往来书札为基础,结合其它文献资料,对王献唐的学术交往作一系统研究,以揭示现代学术衍变的若干真实情节。
  就王献唐的学术圈而言,它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建立,到30、40年代发展稳固。这一学术圈由多种因素促成,其中地缘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地域视角看,王献唐的学术交往分为定居济南时期和寓居四川护书时期。此外,现代学术机构是王献唐学术圈的另一个重要促成因素,史语所、齐鲁大学、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等对王献唐的学术交往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王献唐学术圈的形成还受到了现代学术思潮及学术流派的强烈影响,他既与治学理念及方法相通类似的民国学人沟通交流,结成了学术共同体,又能够宽容地对待不同学术理路的学术思潮及学术流派。王献唐学术交往的内涵主要涉及:明显的时段性。20世纪20-60年代,王献唐的学术交往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表现。他的学术交往形式多元化,从具体方式看,有面晤谈学、通函论学、互赠著述等。王献唐学术交往所涉学科广博,有语言文字学、史学、金石学、考古学、文献学等。王献唐学术圈的特质主要是:缘起及归宿的恒定性,即整理山左先贤遗作,传承齐鲁文脉,进而肩负起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续命的崇高责任。王献唐的学术交往贯穿着明晰的主线,也就是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认知。而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把握,成为影响民国学人学术成就的重要因素。王献唐学术圈具有持久和谐的稳定性。他与学人形成学术关系后,一贯地保持着和谐的学术交往和学术合作。
  学科视界是对王献唐学术交往考察的重要视角,王献唐的学术圈涉及语言文字、历史、金石、考古、文献等。在诸多学术领域的研究创获是他学术交往的基石,王献唐的学术交往多以某一学科为主,兼及其它学科。语言文字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中极为重要的领域,王献唐与丁惟汾、黄侃、栾调甫、高田忠周等学人的学术交往根源于承扬国学、保存国粹的情结。关于如何重建历史的问题,王献唐与傅斯年、卫聚贤、黄云眉、孙次舟等民国学人的交往中有所涉及,其中的精要是正确地认识材料与方法的关系、重审中国上古史的发展、由考古而重建历史、为先贤编撰年谱等。在现代考古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下,王献唐与主流考古学家董作宾、吴金鼎等人在山东古迹研究会的运作中亲密合作,保持着稳固的学术交流。王献唐也提携青年后学金祖同,助长了他的学术成长。文献对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承极具意义,王献唐与傅增湘、顾廷龙、顾实等文献学家以搜罗研究文献为重,在共同存护珍贵文典、传播流布文献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献唐以董理山左文献为要务,他与齐鲁籍文献学家丁锡田、路大荒、赵录绰等学人或沟通信息,或互赠资源,共同传承着齐鲁文脉。
  王献唐的学术阵地以山东省立图书馆为重。在主持这一现代文化学术机构时期,他与图书馆学人王重民、陈训慈、柳诒徵、李小缘等以馆藏资源共享的方式,进行了馆务合作以及学术沟通,践行了学术与事功并重的理念。屈万里在山东省立图书馆内得到王献唐指导,加以勤学精研,成长为学术大家。现代学术机构对民国学术的发展助益极大,王献唐注重与现代学术机构的合作,他与齐鲁大学、史语所、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确立学术关系,并与学术机构中的学人交流合作,促成了学术研究互动的局面,这也彰显出了集众研究的优势。
  王献唐学术交往的学术史意义体现为:一,王献唐对南北学风的认知及践行。王献唐是有着鲜明学术派分意识的学人,秉持北派学风的同时,对南派学人并无成见,他的学术成就也被南北学界推崇。二、王献唐学术交往所涉学术思潮及学术派分。在学术交往中,他广泛地容纳各种学术思潮及学术派分。从中考察民国学术的生态,可以看到,以往学界的许多研究夸大了同一时代不同学术派分的对立面,并不符合民国学术的实际。这一学术交往对现代学术研究不无启示:其一,学术的独立与创新。这是学术研究永恒的主题。其二,学术研究的集众性。学术研究需要集合众人之力,共同推助现代学术的发展。其三,学术研究的博通与专精。在分科治学的背景下,强调博通仍为必要。其四,治学与治事的关联。学人应兼具治学和治事的才能,追求学术及事功互动并进。其五,学术交往的主流与非主流。在以自身学术创获成为主流学人时,学术圈应包容主流学人以及非主流学人。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王献唐通过与民国学人、现代学术机构的学术合作,拓展了学术空间,相互推助了学术研究,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学术格局。通过对王献唐学术交往广度和深度的考察,可以推知王献唐居于主流的学术地位,在民国学术界拥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在王献唐的学术交往中,看不到对不同派分的排斥性。重新审视民国学术,应改变以往学术思潮、学术派分对立的传统主流认识,发掘出学术流派之间融通共存的实景。

著录项

  • 作者

    李宝祥;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张书学;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科学事业史;
  • 关键词

    王献唐; 学术交往; 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