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北沧县稻改运动研究(1955-1960)
【6h】

河北沧县稻改运动研究(1955-1960)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1.对水稻改革问题的研究现状

2.以往研究的成就和问题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不足

第一章 沧县水稻改革的背景

一、农业四十条纲要与农业八字宪法

2.农业八字宪法

二、自然条件

1.气候与气温

2.水资源

4.低洼盐碱荒地

三、一垦三改

四、粮食短缺

第二章 水稻改革的推行

一、早育苗,育壮秧

2.育秧中的问题

4.育秧方法

5.秧田管理

二、深耕与改造低洼盐碱地

1.深耕

2.改良盐碱地

三、积肥与施肥

1.肥料来源

2.积肥运动与养猪运动

3.施肥与追肥技术

四、水利工程

1.水利工程概况

2.灌溉

3.防治沥涝与排水

五、田间管理

1.早整地

2.早插秧

3.早挠秧

六、水稻种植技术的传播

1.发挥干部的领导带头作用,大搞水稻试验田和样板田

2.建立技术传授网络

3.总结交流种稻经验

七、稻改中的其他增产措施

2.机械化

3.密植

4.良种

第三章 水资源管理与劳动力调控

一、水资源管理

1.用水管理

2.排水管理

二、劳动力的管理

1.提高劳动效率

2.延长劳动时间(大搞突击运动)

3.增加劳动力的数量

第四章 水稻改革的问题与影响

一、水稻改革的问题

2.急于求成

二、水稻改革的影响

3.对生态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多个省市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展了水稻改革运动。河北地区受天津稻改的影响,于1955年底开始改种水稻。沧县根据河北省委的指示,以改种水稻为核心,开展了垦改运动。
  沧县的稻改运动以农业八字宪法为要求,以水肥等方面为重点,结合水利建设和盐碱地改造全面展开。水稻种植需要精耕细作,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机械化发展不足的影响,沧县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政府通过加强调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和劳动力资源不足的危机,推动着稻改运动的进行。
  在大跃进环境之下的水稻改革,同样存在严重的问题,对沧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尊重客观规律,在自然条件并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的情况下,沧县利用地下水灌溉大面积稻改。急于求成,沧县实现水稻高产的条件几乎都不具备,没有经过土壤改良、排灌设施完善、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发展、化肥生产、良种培育等提前准备,而是边准备边改革,不但挤占了水和劳动力等资源,而且造成改革质量无法达到要求。从根本上讲,忽视客观规律,自然生态条件尤其是水资源的先天不足最终造成了沧县水稻改革的失败。
  沧县水稻改革的失败并不代表沧县不能种植水稻,在水源充足的地方进行一定的管理和投入,水稻种植是能够实现高产的。农业改革必须以自然生态条件的满足为前提,同时必须对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的改造。否则,改革只能徒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