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实践研究
【6h】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实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价值

一、理论方面

二、实践方面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总体面貌

二、研究路线

三、国内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协商民主的理论逻辑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一、统一战线理论

二、政党关系理论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理论

一、指出了革命性质

二、规划了革命道路

三、巩固了统战基础

第三节 中华政治文化

一、和合思想与尊重多样性

二、中庸思想与追求平衡性

三、民本思想与维护公益性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协商民主的历史逻辑

第一节 非均衡的社会政治生态

一、政治力量对比

二、阶级力量对比

第二节 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传统

一、集体政治观念

二、政治现实差距

第三节 中共的组织推动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协商民主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 民主联合战线中的协商实践初步探索

一、国共党际协商的诞生背景

二、国共党际协商的确立与成果

三、对国共党际协商的评价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继续协商实践

一、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基本情况

二、三三制政权中协商民主的具体体现

三、对三三制协商政治实践的评价

四、国民参政会的基本情况与评价

第三节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发展

一、新政协的建立背景

二、新政协的筹备与召开

三、新政协的协商特质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协商实践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理论价值

一、协商民主内生性

二、政党制度合法性

第二节 实践价值

一、党对协商政治的领导

二、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协商民主实践研究一方面有助于阐明我国协商民主的内生性,在理论上为中国协商政治端本溯源,表明政治形式的特有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总结新民主主义时期协商实践的经验,在实践上为当代协商政治发展提供有益价值参考,发挥好协商的独特优势。
  论文内容在结构上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说明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协商民主实践的原因与意义、回顾总结以往研究、解释研究思路和方法。为论文接下来的详细展开论述做好框架的支撑。
  论文的主要内容在第二、三、四、五章展开。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协商民主形成的各方面因素、具体的协商过程以及价值启示做出分析与阐述。
  第二章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协商民主产生的理论逻辑。理论逻辑的内涵主要是从马列主义理论资源、新民主主义理论资源与中华政治文化三个角度进行解释。马列主义理论资源主要分析的是统一战线理论与政党关系理论,它们为协商民主实践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新民主主义理论资源主要是从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分析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于该时期协商民主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中华政治文化资源从“中庸和合”思想出发说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了协商民主实践。
  第三章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协商民主产生的历史逻辑。历史逻辑是指新民主主义时期产生协商民主实践的非均衡社会政治生态、大一统的政治传统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动推动,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阐明了协商实践产生的客观环境。非均衡的政治生态表现在政治力量与阶层力量对比的非均衡性,这是协商民主实践产生的前提。大一统的政治传统与当时现实状况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人民呼唤着凝聚共识的政治途径。而中国共产党顺应潮流主动作为推动了协商民主实践。
  第四章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协商民主的实践线索。考察实践线索,重点研究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民主联合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的协商政治实践。详细论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与新政协中的协商合作过程。
  第五章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协商民主所做的价值分析。价值分析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理论上的价值体现在对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协商民主实践研究可以证明当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内生性,并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合法性论证。实践价值体现在启示当代协商民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