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学校和家庭因素对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影响
【6h】

学校和家庭因素对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问题的提出

1.2.文献综述

1.2.1.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1.2.2.教育收益率

1.2.3.我国的研究现状

1.3.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4.论文的创新之处及难点

2.1.基本模型

2.2.逐步分析与相对重要性分析

2.2.1.逐步分析

2.2.2.相对重要性分析

2.3.关于模型的两点说明

3.1.数据来源

3.2.数据整理

第四章 计量结果分析

4.1.CHIP2007数据回归结果

4.2.CHIP2013数据回归结果

4.3.确定最优模型

4.4.相对重要性分析

4.5.对父母职业地位较高子女收入的探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结论观点梳理

5.2.政策建议

5.3.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教育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相关研究多选取教育收益率(Rate of Return to Education)来测量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教育收益率用于表示个体由于接受教育而得到的未来净经济收益。
  测量教育收益率多选取明瑟收入模型。该模型将个人收入与受教育质量和工作能力相关联,经典明瑟收入模型通过分析个人的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来探究样本教育收益率的变化。
  然而,除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对个人的受教育质量和未来工作经验或工作能力有影响,这些其他因素会进一步影响个人教育收益率和其收入水平。
  现有研究受限于可得数据和研究方法,分析过程大多将其他因素归于个人隐藏能力,一直无法深入研究个人隐藏能力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而个人隐藏能力所导致的个体差异实际上起到不容忽视的影响,忽略个人隐藏能力的影响将导致教育收益率的估计值存在偏差,进而导致对居民收入水平影响的分析结果有偏差。大部分现有文献试图通过更高级的计量方法修正个人隐藏能力带来的偏差,以期获得更为准确的教育收益率,但对于个人隐藏能力的分类及影响还缺少充分具体的研究。
  个人隐藏能力是指研究过程中个体未被观测和度量到的,或者没有体现在研究数据及研究方法中的个人能力。个体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前的经历对个人隐藏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经历即社会前因素,是指个人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并获得工作收入之前,能够影响个人工作能力进而影响个人未来工作收入的各种因素。考虑到个人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前的成长经历,本文将这些社会前因素主要分为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学校质量和在校表现,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收入和父母职业地位。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上述学校和家庭因素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来探究上述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本文基于CHIP2007和CHIP2013的微观数据分析了上述社会前因素和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关系,进而分析其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通过逐步回归法和相对重要性分析等探讨了学校和家庭因素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
  通过回归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家庭因素中的父母收入与子女收入显著正相关,显示了财富的代际转移。第二,家庭因素中的较高的父母职业地位并没有明显提高其子女收入水平,本文认为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结果。第三,学校因素中的大学质量和个人收入显著正相关而中学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第四,学校因素中的在校表现和个人收入显著正相关。第五,对比两次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的教育收益率明显提高,说明接受高等教育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收入。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关于学校因素中的学校质量,建议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金的利用效率,提升办学质量。第二,关于家庭因素中的父母收入水平,建议通过税收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利用征收科学合理的税收,减少经济权力和经济能力的代际转移。第三,关于性别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建议促进劳动力市场规范化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完善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建立专门的劳动力市场监管机制,抑制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内部的歧视行为。第四,关于工作年限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建议拓宽在职教育渠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