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西方进化论美学研究
【6h】

当代西方进化论美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当代西方进化论美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进化论美学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进化、自然选择、性选择

一、进化

二、自然选择

三、性选择

第二节 美和艺术

一、美

二、艺术

第二章 人体美的标准与进化动因

第一节 人体美的本能感知及其动物基础

一、实验科学的视角

二、动物进化史的视角

第二节 人体美的标准

一、平均

二、对称

三、腰-臀周长比

四、其它标准

第三节 人体美的进化动因

一、动物形貌之美与性选择

二、人体美与性选择

第三章 自然美、崇高感与进化环境

第一节 自然美的进化渊源

一、稀树草原的印记

二、进化适应性与自然美的萌生

第二节 崇高感的进化渊源

一、崇高感的神经学机制

二、崇高感的双重进化动因

第四章 审美偏好的进化根基与文化介入

第一节 人类文化与审美偏好之关系

一、多样的外在形式与不变的内在基调

二、颜值的高低与境遇的好坏

第二节 文化介入审美偏好之手段和原因

一、美与衣服、化妆和整形手术

二、审美偏好与智力、财力和权力

第五章 非人类“艺术"与被动进化

第一节 性选择与动物的艺术性创造和展示

一、动物的艺术性创造和展示

二、动物艺术性行为的性选择动因

第二节 人类对动物的艺术训练

一、大象的绘画及其它动物的艺术性表演

二、猿类的绘画训练

第三节 人类大脑与动物脑的艺术能力之对比

一、物种层面上大脑演化机制的相似

二、共时视角下大脑现有能力的异同

第六章 人类艺术与主动进化

第一节 艺术拱肩说与艺术适应论

一、艺术拱肩说

二、艺术适应论

第二节 艺术作为性选择的手段

一、艺术生产者展示自己的手段

二、艺术接受者评估异性的手段

第三节 艺术作为文化适应的媒介

一、记录和传授生存经验

二、协调和凝聚族群关系

三、启迪和设想未来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出版的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本论文是以当代西方进化论美学思潮为研究中心,梳理其研究内容,把握其研究方法,分析其研究意义,以期对当代美学研究有所增益。
  当代西方进化论美学研究主要是用进化适应性原理,也即自然选择理论和性选择理论,来解释美和艺术的发生、发展和影响。就目前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一个完整的进化论美学研究框架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美与进化,另一部分是艺术与进化。在此大框架下,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论文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第二章到第四章讨论美与进化,第五章和第六章讨论艺术与进化。
  第二章关注的是人体美的标准与进化动因。诸多实验表明,不管是婴儿还是成年人,都对人脸美和身体美有一种本能的、潜意识的感知能力,而且这种无意识的审美偏好还都暗合了一定的标准,如对称、平均、腰-臀周长比例等。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标准都有一个共同的性选择动因:在进化史上,符合这些标准的人更受异性的偏爱,同时,符合这些标准人也是更健康,生育能力更强的人。良好发育的身体和优越的生殖条件对于成功地受孕、生育、抚养后代至关重要,每一个环节的成功,保证了子代在下一轮性选择过程获得优势,并成功繁衍出下一代。如此循环往复,物种得以保存,“美”的特征得以呈现。因此,人体美的标准并非由人为“规定”而出,而是由自然“选择”而来。这一结论直接呼应了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做出的“健者必美,美者必健”之判断,而这一判断是从进化的角度来解释人体美的重要法则。
  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美、崇高感与进化环境。康德认为,人在面对自然环境时,有可能产生“优美的感情”,也有可能产生“崇高的感情”。为了从进化的角度研究“优美的感情”,实验人员给尼日利亚雨林带的居民看了五组照片,分别展示热带雨林、落叶林、针叶林、稀树草原和沙漠的场景,让他们选出自己最愿意居住的地带,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稀树草原。按照当前考古学和基因生物学的研究,人类的祖先最早出现在东非的稀树草原,并从那里开始向外迁徙。虽然我们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但人类对稀树草原的偏爱依然存在,因为那里是人类诞生的地方,是最适宜人类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环境。对栖息地环境的评估,对潜在危险、天气、季节等因素的评估都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会得到人类的偏爱,我们称之为美的;不利于自身生存的环境会得到人类的排斥,我们称之为丑的,最初的自然美观念便在这一系列评估和选择的过程中萌生了。为了从进化的角度探究“崇高的感情”,研究者首先通过脑神经科学实验证明,美的经验和崇高的经验分属于不同的大脑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自然崇高感的出现不仅要归因于本能的生理进化动因,还要归因于理性的文化进化动因,二者的互动使自然崇高感的产生成为可能。
  第四章讨论的是审美偏好的进化根基与文化介入。人类的审美偏好本身就兼具进化的根基和文化的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人类文化的复杂性使纯粹的身体美在性选择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比重下降的原因是文化因素的加入,而不是原始生命因素的衰颓。更重要的是,所谓的文化因素,要么是人类“好基因”的延伸,如通过衣服、化妆和整形手术等方式来强化人体之美;要么是对性选择优势的强化,如智力、权利、财力等因素对人类择偶、婚姻的影响。而不论是哪种方式,都是在试图克服先天遗传因素限制,并通过后天文化因素来增加选择的优势,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生存资源和生殖资源。因此,在考察人的审美偏好时,我们不能只讨论人类审美偏好的生物动因而忽略了文化的介入,也不能只关注审美的文化要素而忽略最基本的生物动因。
  总的来看,在讨论美与进化的关系时,从人体,到自然,再到文化,是一个由自我向外在,由初级向高级逐步拓展的过程。而且,在生理基础与文化行为互动的过程中,“艺术”这一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产生了。因此,接下来就开始讨论艺术与进化的关系。
  第五章的主题是非人类“艺术”与被动进化。这里的艺术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动物的“艺术”创造是迫于性选择压力的被动行为。它们创造出的“艺术品”专为求偶和繁殖而用。除了观察低级动物的这些本能性艺术行为之外,人类还对高级猿类进行实验性的艺术训练,通过这些实验,一方面可以发现人与动物在艺术能力方面的相关性,为我们研究人类艺术的起源提供了进化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地展示二者之间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还在于大脑,因此,对比人类大脑和猿类大脑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人类的艺术能力。
  第六章讨论的是人类艺术与主动进化。与动物相比,人类的艺术行为有很强的主动性。有些学者认为,艺术只是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的“副产品”,它就像我们在建造一座教堂时不经意间留下的一个“拱肩”,并非人类有意所为。然而,另一部分学者从进化的角度来考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适应性意义。艺术的适应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作为性选择的手段,增加性选择的优势,有利于自身基因的遗传;二是艺术作为文化适应的媒介,调节社会关系,有助于促进群体的团结和增加群体生存的机率。
  与哲学美学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不同,进化论美学研究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总结出进化论美学研究的三重意义:首先,进化论美学研究是美学研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但它并无意于全盘否定其它的研究路径。其次,进化论美学研究突出了人类审美偏好的进化根基,但这并不是一种简化论的思想。再次,进化论美学研究关注人类审美活动的共同特征,但又正视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各个族群间审美标准的差异。

著录项

  • 作者

    郭玉越;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文艺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陈炎,程相占,Anjan Chatterjee;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Q111-05;
  • 关键词

    进化论美学; 感知能力; 审美偏好; 适应性原理;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01:51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