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论清代山东粮棉布盐的流通(1644—1840)
【6h】

试论清代山东粮棉布盐的流通(1644—1840)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一、清代山东流通环境

(一)清代前期山东物资流通的自然成因

(二)清代前期山东流通繁盛的历史动力

二、水陆交通联结而成的山东经贸区

(一)清代前期的陆路

(二)河运为山东经济正常交流的重要方式

(三)海运对山东物资流通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四)中部山区对东西部间物资流通的阻隔

三、中央集权“统收统支”财政制度下山东税粮的分成征解与运输

(一)漕粮的征收兑运

(二)漕粮拨充山东驻防兵饷

(三)漕粮的豁除蠲缓与赈济

(四)仓储制度调节粮食流通

四、清代山东粮棉布盐商品性流通及变化

(一)清前期山东市场商品流通途径多样化发展

(二)漕运对山东物资流通体系的影响

(三)山东商品粮的流通特点

(四)清前期山东主要商品粮种类

(五)经济作物棉花及其制成品棉布的流通

(六)盐的运销特点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清前期近二百年间,清政府制度改革及对山东极大重视,成为清前期山东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山东经济的发展又使土地的负载能力大大地提高,在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之下,山东物资流通在清代前期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文章在详细检索史料,充分利用山东方志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环境、交通条件、漕运、仓储、商品性流通进行研究,对清代前期山东粮棉布盐大宗物资流通作了系统的综合分析和归纳,阐述了流通经济的历史传承及阶段性特点,以加深对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传统经济流通规律的认识,希望为现代山东经济发展提供历史的启示和有益的帮助。全文分为五部分,主要阐明了以下观点: 山东居南北水陆交通要地,清前期已具有相当规模运输能力的大运河,及康熙年代沿海航线的重辟,成为清前期山东粮棉布盐大宗物资流通的动力。只是山东中部山区的阻隔,东西部、沿海和内地之间流通很少,没有重大的突破。 流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古代赋税及籴买谷物都是以仓储的形式贮藏,仓储作为清代山东传统粮食流通最核心的调控手段,起到赈灾备荒、安民固本,平抑粮价、调控市场,供养军队之社会稳定功效,但封建政府的仓储制度,在备荒歉方面主要是着眼于灾后的农业恢复和发展,以便继续维持所依赖的农业地区的稳定,而在籴、粜方面受历史条件限制,储备不足、调控乏力,调控功能不会得到真正发挥,这是古今物资流通社会属性的明显差异。 漕运体系作为清朝赋粮转运形式,到清代前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所形成的物资流通网对清代山东传统流通体系的延续、转化具有深远意义。依漕粮河运而盛极一时的山东物资流通体系,由于没有充分的生产力做基础,随漕河废弃,海运的发展,山东中西部经济日趋衰退。对东部沿海优越的流通条件的利用,加速了东部经济飞跃发展。清代山东物资流通与漕运链接的内容和形式也是现代山东流通体系变迁的历史基础。 商品性流通是清代山东物资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粮食为中介自产自销的简单商品交换,到清前期的山东粮、棉、布、盐已经在某中程度上由商人操作的市场流通所取代,但追求自给自足生产模式下,传统余缺调节决定的,清代山东粮、棉、布、盐等大宗商品流通的内容和形式虽有所发展,不会有质的改变,落后的流通系统成为制约清前期山东经济发展的瓶颈。但是从积极意义上来说,流通的发展促进了山东经济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