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癫狂:五四文学的个性主义姿态
【6h】

癫狂:五四文学的个性主义姿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言

一、癫狂意象探源

1、癫狂考古

2、五四癫狂诸相

二、五四文学的“狂人情结

1、时代情绪的表达

2、个性主义思潮的传入及受挫

三、五四癫狂诸相的时代意义

1、癫狂倒影里的反思

(1)控诉与批判

(2)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拷问

2、对新文学文体艺术的影响

(1)五四“癫狂”对心理的深层展示

(2)打破中和之美的癫狂

四、癫狂者的出路:死亡与回归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癫狂是精神和思维紊乱的外在行为,在文化层面上意味着偏离理性的轨道或因理性的缺席而表现出的怪诞言行。作家把现实社会中的疯癫纳入到文学创作中,表达了他(她)对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的思考与理解。五四时期,在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下,现代知识分子在传统“癫狂”意象的基础上,塑造出一系列具有自身哲学品质的癫狂群体,使“癫狂”这一独异于大众的个体面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癫狂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扩展和深化。 古今中外,癫狂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情态,不仅引起了医学家们的关注,而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得到了思想家们的关注,并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于思想领域中具有无限开阔性的癫狂被引进文学的范畴,并在文学家的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其形象的丰富性,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缺乏自身的独立品格。 五四时期在其独特的背景下曾掀起了一股“狂”剧的热潮。这一热潮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呼唤,是对当时狂飙突进的时代情绪的一种映照;另一方面,又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思潮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个性主义碰壁后的一种回声。五四文学作品中的癫狂意象在传统的指向之上增加了其内在的意蕴,使这一形象具有了独立的文化和哲学品格。 五四疯癫群像的存在对时代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对时代而言,在许钦文等乡土小说家作品中出现的癫狂者体现了五四作家对下层民众的关注,对旧礼教的控诉;而在鲁迅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则会看到作家对自身和民族的反省精神,以及一种具有时代前瞻性的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对文学而言,关于癫狂意象的小说从某种程度上带来了现代小说文体上的变革,特别是小说心理描写和审美意识的转变。 五四疯癫诸相的遭遇各不相同,但是最后却一样只有两条出路:死亡或者回归。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展示着人类生存的两难境地。而这种两难也正是人类本性所遭遇的共同的困境和尴尬。 五四文学中的“癫狂”意象,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明与理性进行着双重解构,拓展了现代文学的视野,深化了这一主题,完成了这一母题的裂变。它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癫狂意象“特立独行”的审美特性,另一方面吸取了西方文学中癫狂意象的某些现代品质,如对人物深层病态心理的挖掘,而不仅局限于人物的外在表现,这种全新的价值观念打破了传统思维模式,在传统的理性之外,开拓了一片全新的天地,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