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众声喧哗”中的“视野融合”——从传播学角度试析《论语》传播活动中的争议
【6h】

“众声喧哗”中的“视野融合”——从传播学角度试析《论语》传播活动中的争议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一、《论语》传播概述

(一)传播和《论语》传播

(二)《论语》传播类型横向扫描

(三)《论语》传播阶段纵向梳理

二、《论语》传播中的争议

(一)《论语》版本的争议

(二)对《论语》内涵阐释的不同维度争议

(三)《论语》的价值与意义的争议

(四)关于孔子的争议

三、传播学维度透视《论语》传播中的争议:必然且有意义

(一)符号与意义角度解析1. 符号与意义

(二)马莱兹克系统传播模式角度挖掘《论语》传播中争议的必然性

四、传播学角度探求《论语》传播中争议的接受原则

(一)传播者的态度角度

(二)受众意识角度

(三)传播效果意识角度

(四)受传者的接受原则角度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概述了《论语》传播现象,对《论语》传播类型进行了简单横向扫描,同时大体梳理了《论语》传播的纵向阶段。重点对《论语》传播中的争议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因《论语》传播中的争议内容繁多且角度不一,本文尝试将《论语》传播中的争议界定为以下四类:《论语》版本的争议、对《论语》内涵阐释的不同维度、《论语》的价值与意义和对孔子的评价等。《论语》版本的争议有两类:《论语》的编订者和编订时间;今传本《论语》是哪个版本的《论语》。《论语》内涵阐释的不同维度主要分析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两个维度的争议。价值与意义方面重点展示了《论语》教育意义之争议和《论语》是否该市场化以及如何市场化的问题。对孔子的争议列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争议:心性孔子还是政治孔子,孔子是先进力量还是落后力量,孔子是圣人、凡人还是“丧家狗”。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主要从传播学角度对《论语》传播中的争议进行分析,主要运用了符号与意义理论和马莱兹克系统模式理论进行分析,从不同维度论证这些争议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本文依据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将“符号”定义为: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依此定义,《论语》、各种《论语》解读、《论语》传播中的争议等都是某种符号,承担某种内容的符号,在传播中传达着各自的信息。模式认为,大众传播过程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系统中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最后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相应的接受原则。传播者在《论语》传播中要有受众意识,不要将受众看为应声而倒的靶子。受众意识角度分析中应用了选择性接触假说和意见领袖理论。传播效果方面分析中运用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和知沟理论,前者提醒精英文化在《论语》传播中要发出应有的声音,后者希望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两个阵营的声音该在《论语》传播中相得益彰。受传者的接受原则角度主要论述作为受众的大众对各种《论语》解读的接受原则,鉴于大众对大众文化《论语》的喜爱和对精英文化《论语》的“敬而远之”,主要运用“热、冷媒介”理论与“电视人”理论对大众接受原则提出相应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