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新功能区的耦合互动发展研究——以上海浦东为例
【6h】

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新功能区的耦合互动发展研究——以上海浦东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二、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界定

(一)生产性服务业内涵与特征

(二)城市新功能区的内涵与特征

(三)互动演进发展的涵义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斯密·杨格定理

(二)输出基础理论

(三)斯密·杨格定理、输出基础理论与城市新功能区发展

四、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新功能区互动发展理论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是新的输出基础部门的科学选择

(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与城市新功能区发展的相互影响

(三)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与城市新功能区互动发展机制构建

(四)多重均衡约束机制分析

五、上海浦东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功能区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二)耦合内涵及其耦合协调度计算模型

(三)上海浦东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该区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及耦合关系

六、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各国基本开始步入服务经济的时代,第三产业取代一二产业、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主要体现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增速趋势。总体上规模逐步扩大,尤其是以科技研发、互联网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其绝对量和在服务业每年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均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其次,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创新升级,一大批新兴涌现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劳动生产率持续升高,就业人数增幅明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要素基础。“十三五”正处在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历史节点,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关键是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部分,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功能区建设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城市在近几年急剧扩张并实施功能新区的建设,着力建设符合功能区规划要求、承载城市功能发挥、区域大城市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一方面,大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有利于营造市场创新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的空间布局调整。而城市功能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城市功能提升、发挥集聚扩散效应的最佳代表,带来区域整体性供给、需求的改善,优化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更高层次发展,从而带动功能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高速提升;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带动力强等独特的产业特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不仅会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城市新功能区地域空间的更加合理分配与布局,并且能够通过城市的“外向性”和“内向性”功能,以“乘数效应”推动城市第三产业增长,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另外,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许多重要行业在横向上能与第二产业,纵向上与服务业行业内部之间,形成密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产生网络联结效应,而这种联结网络与城市新功能区内部各个功能区分工与协作所形成的分工协作网络两相呼应,共同构成了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关系。近几年来,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呈现了产业承载发展功能的局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浦东功能新区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浦东新区成为上海市极具新鲜活力的增长极。
  本文从理论分析层面,在输出基础理论、杨格定理、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生产性服务业、城市新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机制,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新功能区的互动发展演进机制和理论框架,揭示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相互影响。在实证分析层面,以上海浦东新区为案例区域,分别建立浦东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区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研究的角度,评价两大系统近十年的总体发展水平状况。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新功能区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关联程度。通过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新功能区耦合发展定量测度指标体系和协调性判断标准,根据标准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功能新区的建立对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机制。最后,在解决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人才储备不足、产业集聚低下,浦东新区基础实施建设不足、市场壁垒过多、城市功能发挥不充分等,两大系统发展的问题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政策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聚集效应、注重市场有序竞争管理以及制度创新、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