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终身习武习惯培养研究
【6h】

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终身习武习惯培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 普通高校武术与终身体育关系研究综述

1.2.2 普通高校武术开展现状综述

1.2.3 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中武术的优势及武术的功能综述

1.2.4 高校大学生终身习武习惯及价值研究综述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专家访谈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实地考察法

3 研究结果分析

3.1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终身习武习惯培养的必要性研究及分析

3.1.1山东省普通高校最有价值终身体育锻炼运动项目研究分析

3.1.2全民健身的需求

3.2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终身习武习惯培养的内涵

3.2.1生理学角度

3.2.2心理学角度

3.2.3行为学角度

3.3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终身习武习惯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3.3.1激发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习武习惯兴趣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3.3.2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武术技术培养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终身习武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4.1激发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习武习惯兴趣策略

4.1.1消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习武畏难情绪

4.1.2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模式创新

4.1.3山东省普通高校更新武术教材及优化教学内容对策

4.1.4山东省普通高校改善武术教学条件

4.1.5开发武术课堂游戏

4.2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武术技术培养策略

4.2.1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方法创新

4.2.2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注重攻防技击含义

4.2.3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社团发展对策

4.2.4武术段位制对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促进

4.2.5发挥高校所在地区武术文化优势

4.3提高武术技术水平

4.3.1高校知识分子莅临指导

4.3.2举办武术交流比赛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附 录(一)

附 录(二)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渗透民族的风格,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并且具有识礼明德修心养身的多种作用,练习武术能够实现国民特有的健身观念。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在终身体育和高校体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如今的大学阶段是终身体育培养的最要阶段。因此,高校阶段是形成和培养终身习武习惯的关键时期。武术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发扬民族品质,传承民族文化,对社会进步起着不可小觑的推进作用。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将对其终身体育锻炼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终身习武习惯势在必行。另外,山东省是中国武术主要发祥地之一,境内拳种繁多,这为山东省高校武术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武术资源。普通高等院校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终身习武习惯进行了研究分析得知,山东省大部分高校武术教师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口传身授”为主,教学方法老套,创新点较少,高校大学体育教材中武术内容相对较少,高校武术社团管理组织松散,校园习武氛围不好等等。对高校大学生终身习武习惯的培养不仅是提高个体身体素质的必需,同样也是增强全民体质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需要。高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大学生体质和培养其终身运动意识及习惯,鉴于武术是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武术的强大功能及特点,所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终身习武习惯刻不容缓。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培养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终身习武习惯应按照“激发兴趣→培养武术技术→提高武术水平→养成终身习武习惯”的思路逐步进行。具体建议是:
  (1)主要通过消除大学生对武术的畏难情绪、采用趣味性导入和合作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更新武术教材和内容、开发并采用武术课堂游戏来调动大学生积极性,逐渐激发其习武兴趣。
  (2)在大学生对武术感兴趣的基础上,建议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并提升其武术技术:改进武术教学方法、教学中注重体现动作的攻防技击含义、引进武术段位制、促进武术社团发展、发挥高校所在地区武术优势等。
  (3)以激发兴趣和培养能力作为基础,使大学生逐渐养成习武习惯,与此同时通过发挥高校武术教师的引领作用,举办各种武术赛事等途径提高其武术技术。
  (4)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武术技术基础和习武的习惯之时,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发展,制定具有终身习武思想的教学目标,逐渐强化大学生的终身习武习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