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北欧现代可持续建筑研究——以丹麦BIG设计事务所的设计思想和作品为例
【6h】

北欧现代可持续建筑研究——以丹麦BIG设计事务所的设计思想和作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方法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北欧建筑创作背景及“BIG”建筑思想的形成

2.1 现代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与北欧特性

2.1.1 现代可持续建筑的发展

2.1.2 北欧现代可持续建筑的发展

2.1.3 丹麦的可持续建筑的设计内容

2.2 独特的“丹麦性”对BIG的影响

2.2.1 历史文化及地理条件对建筑思维的影响

2.2.2 社会背景与艺术文化的影响

2.2.3 BIG事务所简介及其建筑观

2.3 对前人建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3.1 创作思想的继承

2.3.2 库哈斯和OMA对BIG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BIG的主要作品及可持续化特征

3.1 生态建筑的表皮及肌理——“8”住宅

3.1.1 建筑理念的形成过程

3.1.2 立体街道的构想和建成

3.1.3 建筑节能的体现

3.1.4 ECOTECT作用下对“8”住宅的具体分析

3.2 同一地块的不同思考——“VM”住宅和仿山居公寓

3.2.1 象征自由生活态度的“VM”住宅

3.2.2 提供满足城市密度下郊外生活的仿山居公寓

3.2.3 ECOTECT软件下的“VM”住宅

3.3 一体化设计成就可持续规划

3.3.1 ZIRA岛的总体规划

3.3.2 哥本哈根郊区的工业区——环城

3.4 小结

第4章 BIG可持续理论研究及其可持续建筑形式

4.1 现阶段建筑理念的形成

4.1.1 BIG的“第三种思想”——实用乌托邦

4.1.2 BIG设计的变形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4.2 BIG事务所的工作模式

4.2.1 “建筑进化论”的设计思想

4.2.2 “原型进化”对建筑实践的指向作用

4.3 BIG对可持续建筑研究的具体表现

4.3.1 技术符号的可持续建筑

4.3.2 BIG对可持续建筑的不同表达

4.3.3 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可持续属性

4.4 BIG选择的节能形式

4.4.1 因项目选择不同的节能形式

4.4.2 被动节能建筑中的设计理念

4.4.3 低碳建筑的生态循环系统

4.5 小结

第5章 BIG对我国建筑的启示

5.1 BIG在中国

5.1.1 对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界的态度

5.1.2 BIG在中国的可持续建筑

5.2 2010年世博会丹麦馆——童话中的自然回归

5.2.1 生活细节中的环保理念

5.2.2 建筑内容中的节能措施

5.3 深圳国际能源大厦——可持续元素的蜕变

5.4 BIG对中国建筑的思考

5.5 小结

第6章 结语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四章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BIG建筑事务所部分作品实录

展开▼

摘要

可持续建筑,在自然资源日益紧缺的当今社会,成为了整个建筑界关注的焦点性建筑,并在21世纪成为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共识之一。于此相适应的是,可持续建筑的理念成为了当代建筑师必须确立的建筑观。可持续建筑必须对社会、文化、生态和科技等方面提出综合的解决方法。
   笔者将本篇论文的关注点放在对可持续建筑发展相对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北欧国家——丹麦。由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因素,丹麦的可持续建筑思想位于全世界建筑界的前列,并且他们在实践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整个丹麦,建筑师运用越来越多的可持续建筑手段来加诸于自己的设计中,这些建筑也越来多的被付诸使用。这说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同样可以用建筑设计的方法来达到。在现今,具体说来是2005年之后,BIG建筑事务所作为在整个丹麦建筑界享有盛誉的后起之秀,对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执着和实践是有目共睹的。本文就选择了BIG建筑事务所作为研究丹麦现今可持续建筑的范本,来为我国的可持续建筑找到一个新的发展途径。
   本文一共分为六个章节,约6万余字,图片约150幅,结构简洁易懂。首先介绍了北欧地区和丹麦这个国家可持续建筑发展的背景,并对BIG建筑事务所建立后所受到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对自身设计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引入正文部分。第三章中结合具有代表性与普遍性的建筑实例,论述了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手法在BIG建筑中的体现形式。第四章是对第三章的延续,因为有了对建筑实例的归纳总结,得出BIG建筑事务所的建筑思想和工作模式,从理论方面阐述丹麦的可持续思想与建筑事务所设计理念的融合。BIG事务所选择的节能模式和建筑特征,都具体体现在了所设计的方案或者已建成的项目中。第五章,论述了BIG建筑事务所在我国地域内设计的几个方案,我们以此思考,在我国的土地上,建造可持续建筑的方式和可能性。
   最后,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向其吸收理论与实际方面的经验提出了看法,并期望我国的可持续建筑能尽快发展成熟起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