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AHP的居住郊区化吸引力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6h】

基于AHP的居住郊区化吸引力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框架与创新处

1.5.1 本文研究框架

1.5.2 本文创新处

第2章 国内外居住郊区化研究综述及发展对比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居住郊区化发展对比

2.1.2 西方国家居住郊区化发展演变

2.1.2 我国大城市居住郊区化发展演变

2.1.2 中西方居住郊区化发展对比

第3章 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分析

3.1 城郊空间划分

3.2 人口变动与居住郊区化

3.2.1 各区市常住人口分布情况

3.2.2 各区市人口机械变动情况

3.2.3 全市人口分布集中程度

3.3 房地产建设与居住郊区化

3.3.1 各区市土地出让与成交情况

3.3.2 各区市房地产开发情况

3.3.4 各区市商品住宅供应与成交量情况

3.4 产业政策与居住郊区化

3.4.1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3.4.2 从业人员空间变动情况

3.5 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动力机制

3.5.1 制度力

3.5.2 市场力

3.5.3 自然力

第4章 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吸引力评价

4.1 研究方法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模糊综合评判

4.2 调查过程

4.3 应用过程

4.3.1 构建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

4.3.2 构造判断矩阵

4.3.3 各矩阵一致性检验

4.3.4 计算各矩阵各指标权向量

4.3.5 计算各决策者权重系数

4.3.6 计算综合权向量

4.4 各指标的模糊综合评判

4.4.1 建立评语集

4.4.2 计算各指标得分

4.4.3 评价结果

第5章 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影响及吸引力对策

5.1 青岛市居住郊区化的积极影响

5.1.1 疏散主城区人口

5.1.2 提高主城区土地利用效率

5.1.3 改善城市人居条件

5.1.4 带动郊区发展

5.2 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带来的问题

5.2.1 通勤流增大,通勤成本上升

5.2.2 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5.2.3 土地资源浪费

5.2.4 郊区生态环境遣破坏

5.2.5 社会管理落后

5.3 吸引力对策

5.3.1 建立多元化交通体系

5.3.2 改善郊区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条件

5.3.3 加强郊区土地资源管理

5.3.4 加强郊区环境管理

5.2.5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城市化在迈进后工业社会后飞速发展,但城市中心区域也随之产生了人口数量增加、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空间过密、环境污染等问题,居住在城市中心区的居民为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纷纷迁居到了城市周边的郊区,由此开启的向郊区扩散的潮流就被称之为居住郊区化。最早的其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美国,并于20世纪50~60年代达到高峰期。在我国,居住郊区化最早出现于80年代的大城市,进入90年代的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相继进入了居住郊区化阶段。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青岛,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之出现郊区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城市中心工厂纷纷外迁,住宅建设向郊区转移等现象。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青岛市郊区人口增幅及人口迁入量均已超过市内三区。在房地产建设方面,青岛市土地市场呈现出“郊区热,市区冷的局面”,各大房地产企业也在青岛市城市规划的指引下进驻郊区投资建设。在以往的城市空间划分上,市南、市北、李沧为主城区,而近年来主城区范围之外的崂山、城阳、黄岛等区域在住宅房地产市场上需求巨大。由此可见,青岛市正由原来的向心集聚向离心有序转变,逐渐开始了居住郊区化进程。
  本文总结之前学者的理论观点,从多个角度分析研究了青岛市居住郊区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动力机制,并结合了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两种方法对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吸引力进行评价,最后对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章统领全文,主要论述了研究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对国内外居住郊区化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中西方居住郊区化的差异,第三章从人口、房地产建设、产业结构方面分析了青岛市居住郊区化的现状与其动力机制,第四章建立影响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随后结合了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两种方法计算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吸引力分值,判断其所处等级;第五章对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议;第六章总结概括全文观点,同时提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并对相关方面做出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