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6h】

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Classified Index A81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Jurisprudenc

Abstract

Key words :Marxism;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pread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我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在传播过程中

本文研究的意义:第一,客观认识李汉俊。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汉俊认

1.3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李汉俊文集》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潜江市党史研究室和上海一大纪念馆联合编著,收录了 1919-19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汉俊》由湖北大学教授田子渝撰写,此书按照时间脉络,介绍了李汉俊从留学直至为革命

田子渝的《李汉俊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杰出贡献》、许军民的《李汉俊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传播的

由上述国内研究现状可知,国内学者对李汉俊的研究多集中在李汉俊在建立中国共产党与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界对李汉俊的研究较少,日本学者石川祯浩在他的党史著作中粗略地介绍了李汉俊的个人经历与留

1.4 研究创新点

研究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首先要对李汉俊的生平进行基本的介绍,站在宏观的视角客观地看待李

李汉俊(1890-1927年)原名李书诗,字人杰,号汉俊,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出生在湖北潜

2.2国外时代背景

第3章 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活动

3.1建党前期的活动(1919-1920年)

3.1.1主笔《星期评论》,使之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主阵地

《星期评论》是戴季陶、沈玄庐、孙棣等人于1919年6月8日在上海创办。它是五四运动的直接产物。

李汉俊敢于为工人发声。在《星期评论》发表一系列文章,密切关注我国工人运动。他在《最近上海的罢工风潮》

李汉俊是《星期评论》的主要编辑,发表约50篇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译作约38篇。《星期评论》销

3.1.2成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我国最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之一,是共产党的雏形,在中国共产党的

李汉俊为建立党组织与工会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建立党组织后,李汉俊利用他在报刊主编的职

3.2 建党期间的活动(1921年)

3.2.1 创办革命刊物

《劳动界》是中国第一个工人周刊,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第一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刊物。在工

《新青年》是党组织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原是宣传新文化运动的革命刊物,从第8卷第1卷开始成为党组织宣

《觉悟》副刊是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之一。1921年6月24日,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副

3.2.2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

李汉俊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思想理论上的全面准备。李汉俊在留学期间学习

1921年7月,李汉俊译《妇女之过去与将来》,开始唤醒妇女觉悟,号召妇女团结起来共同实现经济

3.2.3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它创办了党内刊物《共产党》月刊。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李汉俊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代理书记,负责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李汉俊在担任代理书记

继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之后,李汉俊与陈独秀又建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团的机关所在地成立了外国

3.2.4筹备召开中共一大

一、宣布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基本原则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二、分析了中国的政治形势;

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当前的策略和任务,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人运动,扩大党组织的影响,为无产阶级革命

在宣言中李汉俊提到,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军国主义虽称谓不同,但同属一个概念。李汉俊将帝国主义描述为“

“一大”讨论决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党纲,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3 建党后期的活动(1922-1927年)

李汉俊看到家乡工人的激昂斗志深受鼓舞,写下了《汉口人力车夫罢工底教训》,他指出劳动者是生产物质的人,

李汉俊在组织工会时,结识了一些工人学生领袖和负责人,并介绍他们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提高他们

李汉俊从工人运动前夕的筹备工作到亲自参加运动与工人同命运共呼吸再到工运结束后为工友善后,无不亲

3.3.3积极参加国民革命

1924年国共合作,中国进入国民革命时期。李汉俊与董必武在这关键时期,都积极参与大革命,为民族

1926年7月,李汉俊经董必武介绍参加国民党,此时的北伐军尚未攻下武昌,李汉俊为之奔走效劳,积极参加

1927年蒋介石破坏革命,反对迁都武汉,擅自宣布迁都南昌引发一场迁都之争。李汉俊作政治报告“中央迁鄂

3.3.4大力发展湖北教育事业

李汉俊在大革命期间是湖北省政府的教育厅厅长,教育服务于革命,他致力于为革命培养人才。李汉俊在发

1927年李汉俊参与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工作,该校是当时兴办的各类学校里最有影响力的学校。为了发展

李汉俊为湖北的教育呕心沥血,为了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他向国民政府申请把机关、军队和建设的费用归还学校

第4章 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4.1 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将妇女解放运动看作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解放运动是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以辩证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分析妇女解放的社会意义。在《家庭、私

李汉俊在《男女解放》中提到,第一,女子解放是自动词,男子解放是他动词,男子的解放是女子解放的结果,男

李汉俊写这篇文章依然站在男性的视角,动机并不是真正同情妇女,而是以解放男性在社会中承担的重担为目标,

李汉俊在《妇女问题底关键》中提到“女子问题应当以解决劳动问题为先决问题”[]。人类生存的条

4.2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

按照传播学的理论,信息的传播由传播媒介和传播关系两部分组成。其中,传播媒介一般是指传播的载体、

4.2.1 组织传播方式

组织传播是指在一定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有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李汉俊、陈独秀、李达等人对中国思想

组织传播既包括社会现象本身的传播活动,又蕴含了人文价值和意义,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组织传播是

4.2.2 大众传播方式

大众传播是指由传媒机构和传播人员通过传播媒介向广泛的受众传播信息的社会化过程。李汉俊传播马克思

李汉俊的第一部译作是翻译日本学者山川菊荣的《世界思潮之方向》,书中称赞俄国十月革命,预言社会主义旗帜

李汉俊面对不同的群体,创办刊物的风格不同。《劳动界》周刊结合工人日常生活和劳动的具体事例提高他们的革

李汉俊本人作为传播的载体,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实现传播方式的差异化。李汉俊在不同的时期,传播的风格不同

李汉俊的大众传播避免了传播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成为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社会化的“自圆其说”,传播范围遍

4.2.3 人际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是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人这一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实现良好的信息

李汉俊重视在学生群体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学生具有爱国热情、快速认知和学习新事物、易于接受新思想的

李汉俊借助高校的平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启迪青年,帮助和培养青年走向革命。他号召青年学生走出学

人际传播不同于其他传播方式之处在于情感交流较多,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投入更多的情感,人际传播在早期传播

4.3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点

4.3.1 传播内容的创新性

(一)用图式说明唯物史观公式

马克思在《经济学批判》中提到“人们的生活资料用作社会生产的时候,就要与意志保持一定的关系,这关系就是

德国学者滕尼斯把这段描述的社会现象作了如下图描述:

德国哲学家巴特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法制的、政治的上层建筑为政治的“生活过程”,社会的、精神的

??据河上肇的解释,生产力和生产方法都是纯技术的概念,不属于社会与经济的范畴,而经济的构造即生产关系

河上肇梳理了唯物史观公式的文章,总结起来为“物质的生活资料底生产方法”在一般上决定社会的、政

(二)以动静的视角考察社会现象

李汉俊提出用动静的视角来考察社会现象。动的考察指各社会现象之间的变动关系,其中某一社会要素变

用动静的视角解释上一章节的图式:社会意识与法制的、政治的上层建筑及社会底经济的构造相适应,社

李汉俊用动静的视角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地看待社会组织与精神文化的关系,将唯物史观公式拆解详细

4.3.2 传播主体的特殊性

李汉俊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代表的是一个特殊的传播主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初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以李汉俊为主的传播主体显著的特征是经历大致相似。这一波知识分子不是直接从欧洲引进马克思主义,而是从日

4.3.3 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传播方式是传播过程中联系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与纽带,是承载并传递信息的工具和载体,传播方式的丰富

(一)印发革命宣传卡片

1921 年元旦,李汉俊与陈望道、沈雁冰等人挨家挨户的发放有宣传口号的卡片,拜年恭贺新春的同

(二)不同群体的分众传播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汉俊、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已经认识到针对不同群体分众传播的必要性

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需要进行深入的受众群体分析,了解他们对理论需

(三)在论战中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经历了三次著名的论战,分别是关于 “问题与主义” 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

李汉俊在反驳张东荪对自己言论误解的同时,打消了社会上与张东荪保持一致观念的人所持有的误解,坚

第5章 李汉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与局限性

5.1 李汉俊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

李汉俊在武昌高师(国立

董必武思想发生质的飞跃归因于李汉俊答复他的一封信《改造要全部改造》,这篇文章也成为后来研究董必武早期

李汉俊在代理上海共产党组织书记时,介绍了一名年轻人入党,这位年轻人就是著名的文学作家沈雁冰(茅盾)。

沈雁冰1916年从北京来到上海,五四运动时期翻译介绍了大量俄国文学作品,是无产阶级新文学的奠基人。

??沈雁冰与陈独秀的相识是因李汉俊而起,沈雁冰接触陈独秀,是他早期接触党组织成员一个关键的节点,也对

5.2 李汉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贡献

5.2.1 为传播唯物史观著书立说

李汉俊回到武昌后,在国立武昌高等师范院校担任了历史社会学学科的教授,他专门开设了《唯物史观》这门课程

《唯物史观讲义初稿》中绪言提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历史观,是马克思学说的基础,他指出了马克思与唯

李汉俊介绍了唯物史观的主要概要:第一,他认为社会是变化的、进化的。没有一种社会组织是最高级、最先进的

值得注意的是,李汉俊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唯物史观,又以各国改革、革命的现实与阶级斗争来证明唯物史观,形成

《共产党宣言》里有关“有产者及无产者”的章节是唯物史观重要的部分,“一切过去社会底历史,都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在阶级斗争的分析中把社会阶级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他人即阶级;自己在主观上未意识到是一个阶级,他

李汉俊提到阶级斗争是完成社会革命的方法,阶级斗争与社会组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组织与精神文化又紧密

5.2.2 传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李汉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地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还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各种主义斗争的历史。第一国际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学派与巴枯宁无政

无政府主义是19世纪中叶出现于欧洲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潮,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之中经历

李汉俊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具有特殊的贡献。他努力地批判无政府主义与唯心主义,广泛地宣传唯

5.2.3批判基尔特社会主义

基尔特是行会、工会的意思,基尔特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改良主义或者工行社会主义。五四时期中国处

张东荪最早将社会主义定义为一种精神原则即重思想改造而非实际问题的改造。张东荪在《我们为什么要

张东荪认识到空谈社会主义无果,转而研究实践的层面,主张实业救国来改造中国社会。他认为中国社会

张东荪意识到无论是实业的发展、政治的改革,还是国民的富强都需要依靠教育救国。在他看来,日本和

在中国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张东荪作为西方文明的倡导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固然重要,但远没有理

5.2.4 宣传无产阶级伦理观

随着李汉俊对唯物史观研究的深入,他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应用于解决中国社会道德问题。李汉俊指出“社会一

李汉俊宣传的伦理观是带有彻底革命性质的,他强调人的改造与社会的革命的互通关系。人的改造即无产阶级革命

5.3 李汉俊对中国工人和学生运动的贡献

李汉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力以赴从事工人运动,工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进入到巅峰。李汉俊作为中国

5.3.1创办工人阶级刊物《劳动界》

5.3.2支持上海电工罢工

1921年2月,上海法租界的电车工人因物价提高,工资无法满足生活开支,他们团结起来向公司要求加薪遭到

李汉俊在《民国日报》《觉悟》副刊上发表《法租界电车罢工给我们的教训》和《我对于罢工问题的感想》等文章

5.3.3 支持湖北女师的学潮运动

5.4 李汉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局限性

李汉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有许多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缺乏坚定的组织观念。李汉俊在建党

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上,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无到有的时代,犯错误在所难免,难能可贵的是

第6章 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6.1 传播马克思主义,重视技巧与方法

李汉俊的传播过程启发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定要从传播对象的具体情况出发,按照不同的群体选择

6.2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李汉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中始终坚持把理论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传播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校园课堂内。我们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主义

6.3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李汉俊在革命斗争中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主张加强思想宣传,建立新道德、新政治与新法律维护无产阶

6.4 弘扬先辈革命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航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焕

李汉俊等先辈们勇于突破黑暗,坚持真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他们为了国家、人民

结 语

参考文献

[1]田子渝.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汉俊[M].武汉出版社, 2004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

致 谢

展开▼

摘要

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中共一大的代表人物,是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本文介绍了李汉俊从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到传播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李汉俊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坚持与错误的思潮抗争,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传播过程中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第二章介绍了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一是国内社会历史背景复杂,民族矛盾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二是国外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广泛传播。在这一背景下,李汉俊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了救国存亡的道路。 文章第三章介绍了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作为界限,分为建党前的活动、建党期间的活动与建党后的活动。建党前期李汉俊的活动主要有:主笔《星期评论》,使之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成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它是共产党的雏形,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建党期间李汉俊的活动主要有:创办《劳动界》,它是第一份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推动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它是中共最早的党组织;筹备召开中共一大,起草大会宣言。建党后期李汉俊的活动主要有:开创湖北工会运动;参与筹划京汉铁路罢工;大力发展湖北教育事业。 文章第四章总结归纳了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方式及主要特点。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在于,一是对唯物史观的传播研究,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李汉俊在研究前人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对唯物史观基本公式进行了拆分,详细论述了每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李汉俊总结了中国社会问题,较早地提出了妇女解放这一观点。并通过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方式创新地传播马克思主义。 文章第五章总结了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贡献与局限性。贡献主要包括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对中国工人和学生运动的贡献。局限性是李汉俊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时间有限,回国后便投身革命斗争中,未能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再加上当时能够阅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有限,因此李汉俊自身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这就导致李汉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缺乏独创性的见解。 文章第六章介绍了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启发。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面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例如李汉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针对不同知识水平的读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让各阶层的人民都能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让各阶层人民都能感受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革命事业取得的进展。这启发我们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注重技巧与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李汉俊领导工人、学生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运动失败的原因。这启发我们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想结合。李汉俊自身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革命精神也鼓舞了人民,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参与建立中国共产党,筹备召开中共一大,翻译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写唯物史观教材,创办报刊发表多篇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和学生运动,团结先进知识分子并引介他们入党等一系列努力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著录项

  • 作者

    牛琳;

  • 作者单位

    青岛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青岛理工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陈国庆;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