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聚(丙烯酰氧乙基/羟乙基)-DL-天冬酰胺交联核/壳结构温敏性微凝胶的合成
【6h】

聚(丙烯酰氧乙基/羟乙基)-DL-天冬酰胺交联核/壳结构温敏性微凝胶的合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绪论

1.1引言

1.2温敏性微凝胶的发展概况

1.3基于PNIPAAm的温敏性微凝胶

1.3.1均质的微凝胶

1.3.2核/壳结构微凝胶

1.4温敏性微凝胶的体积相转变

1.5温敏性微凝胶的溶胀/去溶胀动力学

1.6微凝胶的合成技术

1.6.1乳液聚合

1.6.2分散聚合

1.6.3溶液聚合

1.6.4沉淀聚合

1.6.5其他方法

1.7温敏性微凝胶的应用

1.7.1生物制药

1.7.2涂料工业

1.7.3水处理工业

1.8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8.1论文的立题依据

1.8.2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交联剂聚(丙烯酰氧乙基/羟乙基)-DL-天冬酰胺的合成

2.1引言

2.2实验部分

2.2.1主要实验试剂

2.2.2主要实验仪器

2.2.3聚天冬酰亚胺的合成

2.2.4聚(羟乙基)-DL-天冬酰胺的合成

2.2.5聚(丙烯酰氧乙基/羟乙基)-DL-天冬酰胺的合成

2.2.6粘度法测定聚天冬酰亚胺的相对分子量

2.2.7结构表征

2.3结果与讨论

2.3.1微波法合成聚天冬酰亚胺

2.3.2聚(丙烯酰氧乙基/羟乙基)-DL-天冬酰胺的合成

2.3.3 PAI、PHEA和PAEHEA的红外分析

2.3.4 PAI、PHEA和PAEHEA的核磁碳谱分析

2.4本章小结

第3章 聚(丙烯酰氧乙基/羟乙基)-DL-天冬酰胺交联温敏性微凝胶的合成与表征

3.1引言

3.2实验部分

3.2.1主要实验试剂

3.2.2主要实验仪器

3.2.3微凝胶的制备

3.2.4微凝胶分散液温敏性的测定

3.2.5微凝胶分散液的粒径分析

3.2.6微凝胶的降解性能研究

3.2.7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观测

3.3结果与讨论

3.3.1微凝胶的合成

3.3.2微凝胶的粒径及其分散性研究

3.3.3微凝胶体积相转变行为的研究

3.3.4微凝胶降解性的初步研究

3.3.5微凝胶颗粒的TEM分析

3.4本章小结

第4章 核/壳结构温敏性微凝胶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4.1引言

4.2实验部分

4.2.1主要实验仪器

4.2.2核/壳结构微凝胶的制备

4.2.3核/壳结构微凝胶分散液温敏性的测定

4.2.4核/壳结构微凝胶粒径的测定

4.2.5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观测

4.2.6原子力显微镜(AFM)的观测

4.2.7核/壳结构微凝胶的降解性能研究

4.3结果与讨论

4.3.1核/壳结构微凝胶的合成

4.3.2核/壳结构微凝胶分散液体积相转变行为的研究

4.3.3核/壳结构微凝胶的粒径及其分散性研究

4.3.4核/壳结构微凝胶的溶胀/去溶胀动力学研究

4.3.5核/壳结构微凝胶的粘度分析

4.3.6核/壳结构微凝胶降解性能研究

4.3.7核/壳结构微凝胶表面形态研究

4.4本章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己发表和待发表的相关论文题录

展开▼

摘要

核/壳结构微凝胶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聚合物复合粒子,是在乳胶粒子核外面包裹了凝胶层而构成的。合成粒子大小合适、粒径分布均匀、高溶胀且可降解的核/壳结构温敏性微凝胶是当前聚合物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合成了具有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交联剂--聚(丙烯酰氧乙基/羟乙基)-DL-天冬酰胺(PAEHEA),然后采用自由基沉淀聚合法,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为单体材料,合成了PNIPAAm温敏性微凝胶,并以其为种子颗粒,进一步合成了核/壳结构微凝胶,研究了温敏性、体积相转变温度、粒径及粒径分布、溶胀/去溶胀动力学和降解性,并通过TEM、AFM技术研究了其表面形态特征。 1、以马来酸酐和氨水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法合成了聚天冬酰亚胺,得到最佳合成条件。制备了化学改性的聚天冬酰胺交联剂PAEHEA,并通过FT-IR、13C-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2、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PNIPAAm微凝胶,得到最佳合成条件,并对各原料用量进行了考察,发现交联剂PAEHEA、表面活性剂SDS和引发剂APS等的用量对温敏性微凝胶分散液的相转变温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单体原料NIPAAm的用量对其无显著影响。 3、通过自由基沉淀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稳定的核/壳结构微凝胶,采用透光率法考察了核/壳结构微凝胶的温敏性及体积相转变行为。随着壳层材料用量的增多,微凝胶的透光率逐渐减小,相转变行为趋于缓和,体积相转变温度越来越不显著;交联剂PAEHEA的用量越少,微凝胶的透光率越低,相转变行为及体积相转变温度越不明显。 4、采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技术考察了核/壳结构微凝胶的粒径及粒径分布和溶胀/去溶胀动力学。壳层材料的用量越多,交联剂用量越少,单体NIPAAm的用量越多,合成的核/壳结构微凝胶粒径越大,微凝胶粒子溶胀能力越高,粒子去溶胀比越大。随着体系温度的升高,微凝胶的粒径逐渐减小;体系温度高于相转变温度时粒径迅速减小,粒子的去溶胀比迅速增大;核/壳结构微凝胶粒径分布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呈现V字形,其最低点(30.0~31.5℃)所对应的温度为微凝胶的体积相转变温度。 5、通过胰蛋白酶对微凝胶、核/壳结构微凝胶分散液的降解实验表明,以交联剂PAEHEA交联的PNIPAAm微凝胶及核/壳结构微凝胶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 6、TEM分析表明,微凝胶分散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单分散性,粒径分布较均匀,同时证明了所合成的微凝胶为核/壳结构。通过AFM观察看出,核/壳结构微凝胶分散液的颗粒清晰,粒子大小均匀,颗粒之间无叠加或粘连,是单分散的粒子。

著录项

  • 作者

    田红杰;

  • 作者单位

    青岛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青岛科技大学;
  • 学科 有机化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于跃芹;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Q427.26;
  • 关键词

    微凝胶; 核/壳结构; 聚合物; 温敏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