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潘氏细胞合成SC的发现和SC含量与肠道菌群移位相关性的探讨
【6h】

大鼠潘氏细胞合成SC的发现和SC含量与肠道菌群移位相关性的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主要仪器设备

2.实验对象

3.主要试剂

4.主要试剂的配制

5.实验方法

结果

1.潘氏细胞合成SC的新发现

2.潘氏细胞SC含量的变化与肠道菌群移位相关性的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综述 分泌成分(SC):一种重要的糖蛋白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目的:在肠道粘膜免疫中,分泌型IgA(sIgA)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泌成分(SC)作为一种糖蛋白,不仅是sIgA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是IgA的特异性受体,可与IgA结合并将其转运至外分泌液中去.该研究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中发现:大鼠小肠SC阳性染色局限于肠隐窝底部某些细胞,初步判断可能是潘氏细胞.曾有文献报道大鼠潘氏细胞含IgA,但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关于潘氏细胞含SC的报道.该课题拟通过研究SC在大鼠小肠潘氏细胞的定位,明确潘氏细胞合成SC的新发现,并探讨潘氏细胞与sIgA之间的关系.有文献报道长时间睡眠剥夺可引起肠道菌群移位,该研究拟观察72h睡眠剥夺时大鼠潘氏细胞内SC含量的变化,探讨其与肠道菌群移位之间的相关性,并为潘氏细胞合成SC的发现进一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进行心脏灌流(4%多聚甲醛)后,分别取空肠和回肠组织.组织块常规石蜡包埋,并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溶菌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细胞的特征辨认潘氏细胞;用SP法与两步法分别进行S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染,进行小肠SC的细胞定位;用SP法进行Ig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染,观察潘氏细胞与IgA的关系.取2只健康雄性SD大鼠的回肠组织,通过包埋后免疫电镜方法观察SC在潘氏细胞超微结构的定位,判断潘氏细胞内SC的来源与分布.取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实验组72h睡眠剥夺处理.进行心脏灌流(4%多聚甲醛)后取回肠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回肠粘膜的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C阳性肠隐窝的数目.结论:1.首次发现潘氏细胞合成SC,参与获得性免疫;2.大鼠小肠sIgA的分泌途径与人的不一致:人小肠由吸收细胞分泌sIgA,而大鼠小肠由潘氏细胞分泌sIgA;3.潘氏细胞内SC含量的减少与肠道菌群移位有一定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