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徐长卿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作用物质基础研究
【6h】

徐长卿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作用物质基础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广泛用于术前、术中和术后,但肿瘤多药耐药现象(multidrug resistance,MDR)严重影响化疗对恶性肿瘤的疗效。克服肿瘤细胞的MDR,恢复耐药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寻找高效低毒的MDR逆转剂是当前肿瘤治疗药物的研究方向。
  为探讨C21甾体类化合物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关系,选择山东省道地药材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评价徐长卿C21甾体分离部位逆转人胃癌耐长春新碱细胞株SGC-7901/VCR、人结肠癌耐长春新碱细胞株HCT-8/VCR和人肺癌耐紫杉醇细胞株A549/T对四种常用肿瘤化疗药物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ADM)、顺铂(DDP)、5-氟尿嘧啶(5-FU)、紫杉醇(PAC)耐药作用,结果表明:徐长卿C21甾体分离部位明显逆转人胃癌耐长春新碱细胞株SGC-7901/VCR对5-FU、DDP的耐药作用、人结肠癌耐长春新碱细胞株HCT-8/VCR对ADM、5-FU、DDP的耐药作用,人肺癌耐紫杉醇细胞株A549/T对DDP的耐药作用。
  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研究徐长卿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从中分离得到26个C21甾体类化合物,运用理化性质、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波谱(1H-NMR、13C-NMR、HSQC、HMBC和NOESY)等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其中C21甾体苷元14个,分别鉴定为白前苷元F(1),白前苷元G(2),新白薇苷元I(3),新白薇苷元J(4),白前苷元B(5),华北白前苷元B(6),新白薇苷元A(7),新白薇苷元C(8),白前苷元D(9),新白薇苷元F(10),白前苷元A(11),3β,14β-二羟基-孕甾-5-烯-20-酮(12),白前苷元C(13),20-羟基-4,6-二烯-孕甾-3-酮(14);C21甾体苷类化合物12个,分别鉴定为3β,14β-二羟基-17α-孕甾-5-烯-20-酮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5),3β,14β-二羟基-17α-孕甾-5-烯-20-酮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6),3β,14β-二羟基-17β-孕甾-5-烯-20-酮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7),3β,14β-二羟基-17β-孕甾-5-烯-20-酮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8),华北白前苷元B3-O-β-D-吡喃夹竹桃糖苷(19),新白薇苷元H3-O-β-D-吡喃夹竹桃糖苷(20),白前苷元D3-O-β-D-吡喃夹竹桃糖苷(21),新白薇苷元F3-O-β-D-吡喃夹竹桃糖苷(22),白前苷元C3-O-β-D-吡喃黄花夹竹桃糖苷(23),白前苷元A3-O-β-D-吡喃夹竹桃糖苷(24),新白薇苷元C3-O-β-D-吡喃夹竹桃糖苷(25),白前苷元C3-O-β-D-吡喃夹竹桃糖苷(26)。其中新化合物10个,分别为化合物1~4和15~20,8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鉴定,5~7为首次从徐长卿中分离鉴定。
  本论文首次发现徐长卿C21甾体分离部位具有潜在的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作用并揭示其物质基础,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毒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创新药物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