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
【6h】

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学术硕士学位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技术路线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3.3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血肿清除率及术后再出血率比较

3.4两组患者术后即时、24h及5d颅内压水平

3.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3.6两组患者术后随访预后指标比较

4 统计学处理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 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血肿清除率及术后再出血率比较

4 两组患者术后即时、24h及5d颅内压水平

5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6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预后指标比较

1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因

2 高血压性脑出血损伤机制

3 手术适应证

4 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时机

5 手术方法

6 高血压性脑出血再出血原因及防治措施

7 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疗效相关因素

8 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存在问题及展望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及安全性差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更多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手术患者共129例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颅手术组与血肿穿刺引流术组(以下简称开颅组,微创组),其中开颅组患者59例,微创组病例70例。病例纳入标准:均经颅脑CT或MRI影像学确证血肿病灶存在,具有高血压病史,幕上出血,30ml≤血肿量≤60ml。病例排除标准:同时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脑出血、既往脑卒中病史、凝血功能障碍、重要脏器如肝肾功能障碍、临床资料不全。开颅组,即全麻气管插管下根据CT扫描确认血肿位置,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或标准骨瓣开颅,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有效止血后残腔留置引流管;微创组患者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术,即根据CT扫描确认血肿位置,局部麻醉下行颅骨钻孔置管,注意避开脑部功能区及重要血管,血肿腔内放置引流管进行抽吸,如抽吸遇阻力则停止,避免强行抽吸引起出血加重,连接无菌引流装置;术后2h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3-4万U,每天2次;待残余血肿低于10ml后拔除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肿量等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失情况,采用NIHSS评分;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首次血肿清除量,术后再出血例数;记录患者术后即时、24h及5d颅内压水平;记录患者住院天数,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随访6个月,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恢复预后评价,神经功能恢复采用mRS量表,生存质量评价采用ADL-BI量表,记录患者死亡例数,计算百分比;本次研究采用Epidata3.02完成数据的双平行录入,并完成逻辑纠错和查重,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指标的算术均数、标准差;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开颅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为(51.59±11.61)岁,根据出血位置划分,基底节区41例,丘脑10例,脑叶8例,破入脑室17例,根据出血量划分,<40ml18例,40-50ml26例,>50ml15例,根据发病至手术时间划分,<6h25例,6-72h30例,>72h4例;微创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为(50.19±12.27)岁,根据出血位置划分,基底节区47例,丘脑13例,脑叶10例,破入脑室21例,根据出血量划分,<40ml23例,40-50ml30例,>50ml17例,根据发病至手术时间划分,<6h29例,6-72h36例,>72h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开颅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5分2例,5-15分49,>15分8例;微创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5分5例,5-15分58例,>15分7例,两组患者NHI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血肿清除率及术后再出血率比较 开颅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血肿清除率及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181.53±24.83)min,(72.95±7.53)%,13(21.67%);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血肿清除率及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39.61±7.21)min,(40.53±6.24)%,5(7.14%);开颅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再出血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患者首次血肿清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4、两组患者术后即时、24h及5d颅内压水平 开颅组患者术后即时、24h及5d颅内压分别为(20.82±5.59)mmHg,(17.64±4.35)mmHg,(14.64±3.35)mmHg;微创组患者术后即时、24h及5d颅内压分别为(24.27±6.81)mmHg,(22.87±6.10)mmHg,(18.84±2.39)mmHg;微创组患者术后即时、24h及5d颅内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开颅组患者最小住院天数13天,最大住院天数35天,平均住院天数22.05±3.78天;微创组患者最小住院天数10天,最大住院天数31天,平均住院天数15.56±3.63天;微创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开颅组(P<0.05)。 6、两组患者术后随访预后指标比较 开颅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mRS评分、随访ADL-BI评分及病死率分别为(4.03±0.70)分,(45.83±5.60)分;8.47%(5/59);微创组患者随访mRS评分、随访ADL-BI评分及病死率分别为(3.40±0.59)分,(62.36±7.07)分;2.86%(2/70);微创组患者随访改良mRS评分、随访ADL-BI评分及病死率均显著优于开颅组(P<0.05)。 结论: 对血肿量介于30ml-60ml之间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虽然首次血肿清除率更高,能更有效地降低术后颅内压水平,但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并且能降低死亡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