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例肝脓肿眼内炎临床特征分析
【6h】

19例肝脓肿眼内炎临床特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目的:分析肝脓肿眼内炎的病程、致病菌、不同治疗方式及预后特点。 方法:对7年内在我院确诊为肝脓肿导致的内源性眼内炎的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的数据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最初和最后的视力、致病菌、病程、治疗及预后。数据分析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连续型变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定性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的标准。 结果:19例患者,21只眼,均合并有肝脓肿。平均年龄55.9±9.8岁,男性10人(10/19,52.6%),女性9人(9/19,47.4%),13例(13/19,68.4%)合并有糖尿病,因眼内炎首诊眼科14例(14/19,73.7%),首诊肝胆外科5例(5/19,26.3%),14例患者发病前伴有发热,平均发热时间5.74±5.63天。就诊前眼部症状持续的平均时间为6.84±3.99天,首诊眼科患者就诊前眼部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5.64±2.50天,首诊非眼科科室患者就诊前眼部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10.20±5.67天,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23,<0.05)。首诊眼科患者初诊平均视力0.61±0.94,首诊非眼科患者初诊平均视力1.57±0.9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43,<0.05)。21眼中7眼(7/21,33.3%)玻璃体液培养结果阳性,均为肺炎克雷伯杆菌。KP培养阳性7眼最终视力提升-0.43±0.53,培养阴性的14眼平均视力提升1.28±1.56,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2,<0.05)。14例住院期间伴发热的患者中5例(5/14,35.7%)血微生物培养阳性,均为KP。21只眼就诊时平均视力0.93±1.04,经治疗后最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1.64±1.95,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对术前术后BCVA进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5)。玻璃体切割术后平均视力提升1.28±1.75,未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平均视力提升-0.06±0.73,行PPV手术的患者较未行PPV患者视力有显著提升,(P=0.030,<0.05)。玻璃体切割术后平均最终视力2.58±2.03,未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平均最终视力0.39±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所有眼内炎患者就诊时最佳矫正视力均<3.7,致盲率为100%,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3.7者6眼,脱盲率达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1,P=0.027),表明治疗效果显著,但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3.7者15眼,致盲率达71.4%,表明肝脓肿性眼内炎总体预后差。行PPV的12眼中6眼最终最佳矫正视力>3.7,脱盲率50%,未行PPV9眼最终最佳矫正视力均<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8,P=0.43)。IVI治疗的9眼中3眼(3/9,33.3%)因炎症未能控制致全眼球炎终行眼内容物剜除手术,PPV治疗的12眼中1眼(1/12,8.3%)因炎症反复致全眼球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手术。 结论:肝脓肿导致的内源性眼内炎预后一般较差,但及早治疗,能够挽救部分视力。首诊非眼科科室会延误对疾病的早期诊断。肺炎克雷伯杆菌是导致内源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较单纯的抗生素治疗能改善预后、提高脱盲率。肝脓肿的系统、彻底的治疗对预防肝脓肿眼内炎的复发意义重大。

著录项

  • 作者

    刘广森;

  •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

  • 授予单位 青岛大学;
  • 学科 眼科学(眼底病方向)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高磊;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各科药物;眼科学;
  • 关键词

    肝脓肿; 眼内炎;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