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改良VDT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6h】

改良VDT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改良VDT方案对比传统VDT方案治疗初治和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7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初治患者及复发/难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14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制定的诊断标准,共入组82例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4例,年龄27-82岁,初治患者65例,复发/难治患者17例。26例接受了传统VDT方案:第1、4、8、11天分别皮下注射硼替佐米1.3mg/m2,1-2,4-5,8-9,11-12天口服地塞米松40mg,第1-21天每天入睡前口服沙利度胺100mg。56例接受了改良VDT方案:前2个周期每三周一个疗程,疗程的第1、4、8、11天分别皮下注射硼替佐米1.3mg/m2,1-2,4-5,8-9,11-12天口服地塞米松40mg,第1-21天每天入睡前口服沙利度胺100mg,后续每疗程第1、8、15、22天分别皮下注射硼替佐米1.3mg/m2,第1-4,9-12天口服地塞米松40mg,第1-21天每天入睡前口服沙利度胺100mg。疗效参考2014年IMWG疗效评价标准;安全性评估参考NCI发布的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4.0版;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采用Pearsonχ2检验,需要校正时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公式,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1、在两组患者分别接受4个周期治疗后,进行评估疗效,传统组26例患者中有效例数为22例,总反应率(CR+VGPR+PR)为84.6%,改良组56例患者中有效例数为46例,总反应率(CR+VGPR+PR)为82.1%,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分析初治与复发/难治患者疗效,初治患者传统组为20例,其中有效例数(CR+VGPR+PR)为18例,总反应率为90.0%;改良组为45例,其中有效例数(CR+VGPR+PR)为39例,有效率为86.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难治患者传统组为6例,其中有效例数(CR+VGPR+PR)为4例,有效率为66.6%;改良组11例,其中有效例数(CR+VGPR+PR)为7例,有效率为63.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改良组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感染、血栓形成、胃肠道反应、疲劳和心脏疾病的发生率与传统组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周围神经病变(PN)发生率低于传统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对于两组患者进行3-36个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9.5个月,传统组的中位PFS为21个月(3-33个月),改良组中位PFS为19个月(4-36个月),两组生存曲线相比,Log-rank检验P>0.05(P=0.8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的中位OS为23个月(3-36个月),改良组的中位OS为20个月(4-36个月),两组生存曲线比较,Log-rank检验P>0.05(P=0.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改良VDT方案较之传统VDT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不变,毒副反应较轻,特别是改善了周围神经病变的副作用,使患者更易耐受治疗。

著录项

  • 作者

    任芳;

  •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

  • 授予单位 青岛大学;
  • 学科 内科学(血液病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孟繁军;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改良; VDT; 方案; 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