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蒙古地区城镇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
【6h】

内蒙古地区城镇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三)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1.草原畜牧业

2.城镇化

3.畜牧业产业化

二内蒙古的城镇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内蒙古的城镇化程度以及城镇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二)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三城镇化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分析

(一)城镇化对草原畜牧业的积极影响

1.城镇化减轻了内蒙古草原生态压力

2.城镇化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产业化

3.城镇化对牧区土地资源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

4.城镇化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中新技术的使用

(二)城镇化对草原畜牧业的消极影响

1.高城镇化、低辐射妨碍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2.城镇化进程中牧区农牧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3.畜牧业的工业化影响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4.技术使用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5.城镇化使草原畜牧业的绿色文化逐步成为历史陈迹

四城镇化进程中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农牧民生产方式的改变应该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2.加大农牧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增强劳动就业能力

3.进一步深化草原畜牧业的产业化,提高劳动就业率

(二)普及农牧民组织和完善社会化服务

(三)畜牧业现代化要坚持发展草原畜牧业

1.草原畜牧业是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最佳方式

2.重视生产对资源和消费安全的影响

3.发展—建设—保护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关键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城镇或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其发展速度随着生产力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世界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呈加速趋势。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5年11月1日零时,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3.0%。而内蒙古的城镇人口比例已达到了47.2%。虽然内蒙古的城镇化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4.3个百分点,但与世界水平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内蒙古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是个必然趋势。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内蒙古的草原畜牧业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一系列问题。 内蒙古的草原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内蒙古的特色产业,也是主导产业。内蒙古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在上述背景下就“内蒙古地区的城镇化对草原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证性的依据。 在本研究中,经过对内蒙古城市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材料,实地调查等方式搜集数据资料,进行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等角度对比分析,找出了内蒙古地区的城镇化对草原畜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对策建议。 笔者通过本研究和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内蒙古的城镇化,除具有城市聚集一般效应的作用外,对解决内蒙古草畜矛盾也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能够解决内蒙古农牧民转移出路,减轻人口对草地资源的压力。同时,城镇化促进草原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对牧区土地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条件。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对草原畜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高城镇化率、低辐射度,城镇发展与草原畜牧业发展脱节;城镇化进程中农牧民缺乏组织,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牧民生产方式的改变,促使生态文化的萎缩等等。因此,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出路关键在于如何把城镇化与草原畜牧业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内蒙古的城镇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相脱节,草原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局面打不开,那么,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陷入困境之中,草原文化和生态文化将成为历史陈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奔小康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经济社会目标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