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杂交榛开花结实物候期及生理特性研究
【6h】

杂交榛开花结实物候期及生理特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引言

1.1我国经济林概况

1.2榛子的发展概况

1.2.1 榛子的种类及植物学特性

1.2.2榛子的综合利用价值

1.2.3国外榛子发展情况

1.2.4 国内榛子发展情况

1.2.5榛子引种情况

1.2.6果实内在品质研究现状

1.3本研究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杂交榛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意义

1.3.2杂交榛种仁品质形成的研究意义

1.3.3 主要研究内容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试验地概况

2.3试验方法

2.3.1物候期观察

2.3.2雄花序性状研究

2.3.3花粉生活力研究

2.3.4果实性状研究

2.3.5 种仁发育过程中叶片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3.6种仁发育过程中果苞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3.7种仁中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雄花和雌花开花物候期观察

3.2 雄花序性状研究

3.2.1雄花序发育进程观察

3.2.2雄花序形态指标比较分析

3.2.3 出粉率及单株出粉量的比较分析

3.2.4花粉形态指标比较分析

3.3花粉生活力研究

3.3.1 不同蔗糖浓度培养基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3.3.2不同贮藏时间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3.4 果实性状及发育进程研究

3.4.1 果实性状指标比较分析

3.4.2果实生长发育过程研究

3.5种仁发育过程中叶片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5.1 糖类物质的变化

3.5.2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3.6种仁发育过程中果苞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6.1 糖类物质的变化

3.6.2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3.7种仁中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3.7.1 糖类物质的变化

3.7.2 蛋白质的变化

3.7.3脂肪酸的变化

4讨论

4.1 关于物候期的讨论

4.2关于花粉生活力的讨论

4.3关于源库关系的讨论

4.4关于种仁主要营养物质的讨论

5 结论

致 谢

参 考 文 献

作 者简 介

展开▼

摘要

本文采用3个品种杂交榛为试材,利用制图、方差等分析方法,观察了杂交榛不同品种的开花物候期,评价了不同品种花粉的生活力,分析了不同品种雄花序、花粉及果实性状指标,研究了果实及种仁的生长发育过程,对不同品种杂交榛种仁发育过程中叶片和果苞中的碳水化合物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分析了种仁发育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1,以平榛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1)3个品种杂交榛在开花物候期上存在差异,杂交榛84—545雌雄花期均最晚。3个品种的雄花散粉期均早于雌花,雌花能够接受花粉进行受精的时间在2~4d之间。 (2)贮藏时间和培养基对杂交榛花粉生活力影响都极显著。对于新鲜花粉,10%蔗糖+2%琼脂固体培养基最适合花粉萌发。在低温(4℃)、干燥(含水量<4%)条件下,杂交榛花粉在10d内,萌发率变化不大,10d后萌发率显著下降,到第30d,萌发率仅为1.73~1.86%。 (3)杂交榛的雄花序长和粗、单株出粉量、果苞数目、坚果大小在品种间差异均极显著。杂交榛84—545雄花序细长,单株出粉量最低,为33.62g,略高于平榛,其花粉极轴和赤道轴长最长,花粉最扁,萌发率也低,每个雌花序可形成1~6个果苞,坚果不饱满,出仁率低。杂交榛81-19雄花序粗短,单株出粉量最高,为58.77g,花粉形状最圆,萌发率最高,为68.85%,每个雌花序可形成1~2个果苞,坚果最大最重。杂交榛84—254居中。 综合上述指标进行评判,三个品种杂交榛性状强弱表现排列顺序如下:杂交榛81-19>杂交榛84—254>杂交榛84—545。 2.杂交榛的坚果和种仁的生长发育过程呈现出明显的“S”型变化。二者虽然在生长速率、发育进程上不同,但生长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品种杂交榛种仁的生长趋势比坚果的生长趋势更为相近。 3.种仁发育过程中,3个品种杂交榛叶片和果苞的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即种仁发育初期略下降,之后开始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又下降。叶片的各项指标峰值均出现在种仁发育后期(7月20日),果苞的各项指标峰值均出现在种仁发育末期(7月30日),可见,二者存在“源库关系”。种仁生理发育阶段,叶片和果苞较低的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有利于种仁发育,种仁内在物质转化阶段,叶片和果苞糖、淀粉、可溶性蛋白的积累有利于品质形成。 4.杂交榛成熟种仁中,平均含糖类物质14.4%,蛋白质20.3%,粗脂肪55.05%。种仁发育过程中,糖类物质主要以蔗糖、果糖、淀粉为主,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和花生酸为主要的5种脂肪酸,种仁中主要营养物质含量随发育过程而变化,各有其特点。可溶性糖含量先降后升,淀粉含量先升后降,二者互为消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不同品种间各种脂肪酸的含量不同,变化复杂,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