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诗经》所反映的夷夏观念
【6h】

论《诗经》所反映的夷夏观念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结构

第一章 先秦夷夏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夷夏民族的由来

二、夷夏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夷夏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夷夏观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诗经》所反映的夷夏关系

一、华夏族与蛮夷之联姻

(一)商周时期的联姻

(二)春秋时期的联姻

二、华夏与蛮夷之战争

(一)西周时期的战争

(二)春秋时期的战争

第三章、《诗经》中体现的夷夏观

一、《诗经》所体现的华夏中心观

二、夷夏之辩

三、以德治夷

四、不同社会阶层夷夏观之异同

(一)、统治阶级的夷夏观

(二)、社会下层对华夷关系的感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华夏民族的先民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周边民族进行交往,并在交往中互相学习、不断壮大,因而民族史的研究成为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先秦民族史是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六经”之一的《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都是先秦时期的诗歌,自然可以反映先秦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少不了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所以《诗经》中所反映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很多学者都对这一课题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诗经》与先秦夷夏观方面的研究所形成的专著却相对较少。本文就试图以《诗经》中的某些涉及民族交往的篇章为材料,分析先秦时期的夷夏观,并对其产生和发展进行探讨。通过对《诗经》中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战争和政治联姻等交往的分析,得出当时夷夏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出的夷夏观念。某一民族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然与其周边民族产生矛盾,矛盾到不可调和的阶段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而联姻恰恰就是某些民族避免和较其强大的民族发生战争的一种手段,通过政治联姻与某大国结成一种姻亲关系,从而在其庇护下继续发展壮大。这种时而战时而亲的关系就注定了先秦夷夏观中有着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夷夏间可以通过互相学习而相互转化;另一方却认为夷夏完全对立甚至绝无亲近可能。出现这种对立也和阶级有关系,统治者大都主导对外政策,并因自身优越感鄙视夷狄;被统治者虽因民族自豪感而喜悦,但也因出征之苦而厌倦对外战争,期盼民族间能和平交往。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探讨,主要内容涉及先秦夷夏观的形成和发展,《诗经》中所反映的夷夏观,以及统治阶级和百姓夷夏观的异同等。
   正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围绕先秦夷夏观的形成和发展展开。主要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先秦夷夏观是如何形成的;第二节:展现先秦夷夏观的发展脉络;第三节:分析先秦夷夏观的特点。
   第二部分以《诗经》为题材,对其中有关先秦民族关系的篇章进行分析论述,总结出《诗经》中所反映的夷夏关系。分两个小节进行阐述。第一节:《诗经》中所反映出的民族问的战争情况;第二节:《诗经》中体现出的和平交往和政治联姻。
   第三部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论述《诗经》中所体现的夷夏观。该部分分为四节。第一节:《诗经》中反映的华夏中心观;第二节:《诗经》中的民族歧视,即夷夏大防,主要从对东南地区非华夏族和西北地区非华夏族的歧视和压迫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三节以德治夷观念;第四节围绕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夷夏观的异同来展开,分为两个小节,即统治阶级积极发动并歌颂对非华夏民族的战争和平民百姓对战争的矛盾心态。

著录项

  • 作者

    李伟;

  •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

  • 授予单位 内蒙古大学;
  • 学科 中国古代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赵英;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诗歌;
  • 关键词

    诗经; 夷夏观念; 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