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
【6h】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价值及意义

(三)研究结构及方法

一、远古时期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悯”意识

(一)“悲悯”意识的形成原因

(二)“悲悯”意识的内涵

(三)“悲悯”意识在民间文学中的审美表达

1.人与自然交往中的“悲悯”意识

2.人与动物交往中的“悲悯”意识

3.人类战争生活中的“悲悯”意识

二、中古时期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愤”意识

(一)“悲愤”意识的形成原因

(二)“悲愤”意识的内涵

(三)“悲愤”意识在民间文学中的审美表达

1.强权社会中的“悲愤”意识

2.战争、兵役中的“悲愤”意识

三、近现代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壮”意识

(一)“悲壮”意识的形成原因

(二)“悲壮”意识的内涵

(三)“悲壮”意识在民间文学中的审美表达

1.反帝反封建起义中的“悲壮”意识

2.反抗封建婚姻爱情中的“悲壮”意识

3.反抗王公贵族压迫中的“悲壮”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悲剧意识是蒙古族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贯穿于蒙古族审美意识发展的始终。本文以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从蒙古族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悲剧意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审美形态。 本研究正文第一章论述了远古时期蒙古族人民在大自然占主导地位,生活物资匮乏的社会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思想变化,呈现出萨满教影响下的“悲悯”意识。“悲悯”意识在民间文学中表现为人与自然相处时“哀而不伤、悲而不怨”的生活态度和人与动物相处时“以德报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活理念。第二章探讨了中古时期人们在封建社会制度下与社会的冲突及其思想变化。这一矛盾反映在民间文学里集中表现为强权社会和征伐战争等相关主题,展现出人们愤懑不平的“悲愤”意识。第三章考察了近现代时期蒙古族人民直面死亡、不怕牺牲的“悲壮”意识。分析了新旧社会制度交替下,蓄积已久的矛盾开始迸发,蒙古族人民开始走向反抗的道路。这一抗争过程反映在民间文学中展现出人们顽强拼搏、坚毅勇敢的“悲壮”意识。 在悲剧意识演变的过程中,每一种审美形态并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戛然而止,而是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熔铸在下一阶段的审美形态中。因此,蒙古族民间文学在动态变换中形成了悲剧。

著录项

  • 作者

    杨晓伟;

  •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

  • 授予单位 内蒙古大学;
  • 学科 文艺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孙书敏;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蒙古族; 民间文学; 悲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