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来亚“紧急状态”:新村华人的集体记忆——以峇冬丁宜新村为例
【6h】

马来亚“紧急状态”:新村华人的集体记忆——以峇冬丁宜新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与目的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调查点概况

一、袍泽敌对:马来亚2“紧急状态”(1948-1960)

1.1马来亚“紧急状态”的历史背景

1.1.1英国殖民政府军队与马来亚共产游击队

1.1.2马来亚共产游击队与马来亚华人

1.2“squatters”的故事

1.2.1马共游击队支持者

1.2.2马共游击队反对者

1.3小结

二、新村:悲喜交加的移民故事

2.1华人新村的历史背景

2.1.1政府的判断与想法:“布利斯计划”

2.1.2新村华人:马来亚的最大规模的迁徙

2.2峇冬丁宜新村的成立及生活条件

2.2.1峇冬丁宜新村的历史背景

2.2.2峇冬丁宜新村的生活物质条件与施行“紧急法令”情况

2.3小结

三、马来西亚华人:客籍者意识与族群问题

3.1“新客”43:从国家的英雄到割裂的族群

3.1.1华人成为国家的英雄

3.1.2华人族群落于割裂状态

3.2“513”事件:从种族矛盾探讨社会结构

3.2.1种族矛盾“513”事件

3.2.2从华人社区所经验的事情探讨族群问题

3.3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ACKNOWLEDGEMENT

展开▼

摘要

从公元九世纪的唐朝时起,华人从中国南部地区移居到东南亚各国家,已写成一篇厚长的中华海外侨胞历史。在“他乡”创基立业过程中,形成了不少有名的繁荣富有的华人社区和具有稳定殷富事业的华裔个人。然而在马来西亚还存在着另一种华人社区,呈现一幅与上述相反的面貌。他们被命名为“squatters——垦耕者”。在马来亚“紧急状态”(1948–1960)阶段,按英国殖民政府的法令,垦耕者被迁移到“新村”并受到严格管制。“紧急状态”及其影响下使垦耕者社区的特征:落后、贫困、受压迫、受管制更为明显,造成居民生活动荡。 华裔垦耕者社区在“紧急状态”时期的故事成为本文最大研究兴趣点。本文采用口述历史为主要调查研究方式。本文选择调查地点位于马来西亚西北部槟州农区峇冬丁宜新村,并通过记述经历战争的见证人的故事,村民的集体记忆与个体经验的回忆,旨在理解以下几个问题:一,在1942-1960年期间(分为三个阶段:全国抗日1942-1945;英国殖民者回归马来亚1945-1948;“紧急状态”1948-1960),马来亚共产游击队、华人平民和英国殖民政府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何改变,近一步探讨这组关系的改变如何影响到社区居民,尤其是村民的生活。二,展示峇冬丁宜新村的真实面貌。峇冬丁宜新村作为全马来亚480个新村之一在被称为同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的“新村”中具有其特点和独特的故事;同时通过研究了解到,被命名为“垦耕者”的所有村民,他们不只是“垦耕者”而应被分为三组:马共游击队支持者、中立者和反对者。三组人群同样被称为“垦耕者”,遭受同样的苦难,但他们的心态立场、经验、回忆却各有不同。三,阐述上述的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探讨导致社会矛盾的根源与华裔移民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和族群认同。 本文通过口述史方式,希望能理解一些还在人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或已被忘掉的记忆,同时把调查结果与所收集、阅读的中文、英文资料结合起来,补充田野资料中的不足之处,并展示自己创新论点:探讨马共游击队——垦耕者——英国殖民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改变;进行研究峇冬丁宜新村以证明每个新村都有其独特之处,而新村的每个村民又带着其个人的经验、故事及观点。 本文根据笔者在田野工作中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访谈资料,通过对“垦耕者”历史记忆的研究,能在学术上对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提出一点新的视角,尤其是对于马来西亚历史及其社会现象研究提供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章。

著录项

  • 作者

    NGUYEN PHUONG UYEN;

  •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

  • 授予单位 内蒙古大学;
  • 学科 民族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阿拉坦宝力格;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紧急状态; 新村; 华人; 集体记忆;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59:47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