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肢端畸形中基因突变鉴定及致病机制研究
【6h】

不同肢端畸形中基因突变鉴定及致病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语

声明

论文一 近端指(趾)间关节粘连基因突变鉴定及功能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小结

论文二 缺指(趾)畸形相关致病基因突变鉴定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小结

论文三 手足生殖器畸形综合症基因突变鉴定及功能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小结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GDF5基因突变导致肢端畸形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先天性肢端畸形是人类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不仅影响肢体的外观形态和功能运动,甚至使患者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鉴定不断取得进展,各种四肢先天畸形的致病基因也逐渐被发现,人类先天性肢端畸形研究的数据不仅将补充以往动物和细胞实验的不足,还可以加深对胚胎发育过程的理解,而且可以为人类组织工程学研究和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因此对肢端畸形的致病基因突变鉴定及致病机制研究至关重要。 引起先天性肢端畸形的原因有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大类。遗传因素主要指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其导致的肢端畸形既可单独发生又可是某种综合征的一部分。多种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都会直接引起肢端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的异常,表现不同类型的肢端畸形,如短指(趾)(brachydactyly,BD)、缺指(趾)(ectrodactyly,ED)、多指(趾)(polydactyly,PD)和并指(趾)(syndactyly,SD)畸形等。 本文以上述肢端畸形的三个中国人家系(SYM1、SHFM和HFGS)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单体型分析进行了致病基因染色体定位,然后对候选基因DNA测序或定量PCR进行突变鉴定,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和染色质免疫沉淀等技术对突变基因功能进行初步研究。 材料与方法: 1、家系资料 对家系中可能追溯到的家庭成员进行详细调查,绘制家系系谱图;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和手足骨骼X光检查;采集外周静脉血。 2、单体型分析定位候选致病基因 利用UCSC基因组生物信息学网站在5个SHFM位点选择20对微卫星多态标记,PCR扩增后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读出每个个体标记的基因型。再根据个体基因型和系谱中的亲缘关系,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推导出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同标记构成的单体型。 3、候选基因编码区DNA测序 根据单体型分析确定候选基因后,PCR扩增患者候选基因外显子,PCR产物纯化后测序。 4、定量PCR检测基因组拷贝数变异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患者候选基因,与正常个体比较其基因组拷贝数是否发生改变。 5、长距离PCR结合DNA测序确定断裂点 定量PCR将两侧断裂点范围缩小到2—4kb后,以患者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端粒侧重复的正向引物R2—2F及中心粒侧重复的反向引物L10-5R(outfacing primers)行PCR扩增,PCR产物纯化后测序。 6、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 PCR扩增目的基因GDF5和HOXA13编码序列,分别与真核表达载体pLXSN和p3xFLAG—CMV7连接后转化感受态细胞,阳性克隆测序验证;以野生型载体为模板,定点诱变产生突变型载体。 7、Western blot检测GDF5L373R二聚体形成和分泌 G418筛选稳定整合野生型和突变型GDF5的COS7细胞系,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和细胞总蛋白,经非还原SDS-PAGE电泳后检测GDF5L373R二聚体形成和分泌情况。 8、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HOXA13V375F对EphA7基因的转录激活能力 将野生型和突变型HOXA13真核表达载体分别与报告基因pGL3—EphA7及内参基因pRL—CMV共转染C3H10 T1/2细胞,计算萤光素酶比活性。 9、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检测HOXA13V375F对下游靶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能力 将野生型和突变型HOXA13真核表达载体分别转染C3H10 T1/2细胞,利用anti—Flag单克隆抗体进行染色质免疫沉淀,然后利用定量PCR检测免疫沉淀的DNA量是否有变化。 实验结果: 1、家系资料 根据患者的肢端畸形特征及临床表现和X光片等将收集的3个家系分别诊断为SYM1、SHFM和HFGS。 2、单体型分析 染色体20q11区域的微卫星标记D20S787、D20S601、D20S909和D20S914与SYM1家系畸形共分离:染色体10q24区域的微卫星标记LBXIT1、D10S1239、DactylinTAAT、Dactylin2和Dactylin3与SHFM家系畸形共分离。 3、候选基因编码区DNA测序 SYM1家系患者检测到GDF5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1118T>G(p.L373R);HFGS家系患者检测到HOXA13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1123G>T(p.V375F)。突变直接导致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验证,家系的患者都携带突变,而家系的正常个体和50名正常无关对照个体都不携带此突变。 4、定量PCR检测基因组拷贝数变异 定量PCR结果表明SHFM家系患者在染色体10q24区域存在包括LBX1、BTRC、POLL、DPCD和FBXW4等五个基因在内的重复突变,DNA增加一个拷贝。 5、长距离PCR结合DNA测序确定重排断裂点 利用正向引物R2—2F和反向引物L10-5R行PCR扩增,SHFM家系患者的基因组都可以扩出约2000bp的特异性片段,而家系的正常个体扩增不出此片段,测序结果表明端粒侧和中心粒侧的断裂点分别在103453895bp处和102965035bp处,重复范围为488859bp,重复方式为串联重复。根据断裂点碱基信息,推测其重复机制可能为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或复制叉停滞和模板转换(replication fork stalling and template switching,FoSTeS)。 6、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 测序结果表明野生型和突变型GDF5真核表达载体(pLmycGDF5WTSN和pLmycGDF5L373RSN)和HOXA13真核表达载体(p3xFLAG—HOXA13及p3xFLAG—HOXA13V375F)构建成功,无突变,阅读框正确。 7、Western blot检测GDF5L373R二聚体形成和分泌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GDF5L373R突变体可以二聚化并分泌至细胞外。 8、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HOXA13V375F对EphA7基因的转录激活能力 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表明突变型HOXA13V375F转录激活EphA7基因的能力下降至野生型的66.72%。 9、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检测HOXA13V375F对下游靶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能力 定量PCR检测染色质免疫沉淀下游靶基因DNA量,结果表明与HOXA13V375F突变体结合的EphA7、EphA6和Bmp2启动子及Sostdcl3'UTR的量分别降低至野生型的65.98%、72.95%、42.89%和68.03%;与HOXA13V375F突变体结合的Bmp7和Sostdcl启动子的量与野生型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论: (1) SYM1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为GDF5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1118T>G(p.L373R)。GDF5L373R突变体可以二聚化并分泌至细胞外。 (2) SHFM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为染色体10q24区域包括LBX1、BTRC、POLL。DPCD和FBXW4等五个基因在内的488859bp串联重复突变。 (3) HFGS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为HOXA13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1123G>T(p.V375F)。HOXA13V375F突变体对EphA7转录激活能力下降,对EphA7、EphA6和Bmp2启动子区及Sostdcl3'UTR结合能力下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