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五味子茎基腐病病原学及防治基础研究
【6h】

五味子茎基腐病病原学及防治基础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镰刀菌所致药用植物根腐病研究进展

1药材根腐病的症状

2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3发生规律

4综合防治技术

第二章五味子茎基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1五味子简介

2五味子茎基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2.1五味子茎基腐病的调查

2.2症状描述

2.3发病规律

3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五味子茎基腐病病原物分离及鉴定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2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五味子茎基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生长条件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2不同生长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3分生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3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五味子种苗带菌检测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五味子茎基腐病防治初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本文探索了五味子茎基腐病的发病规律,明确了病原,深入研究病原生物学特性,初步探讨了病害防治技术。 1.病害调查发现,该病已经成为目前五味子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通过对辽宁省多个五味子主产区的发病调查,发现此病害发生普遍,一般发病率为2%~40%,重者甚至高达70%以上,尤其是二年生的五味子茎基腐病发生严重。五味子茎基腐病在5月上旬开始出现,6月初为发生盛期。 2.病原鉴定结果表明,五味子茎基腐病病原主要为镰刀菌属真菌所致。对不同地点采集的病样分别进行木质部和韧皮部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并对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及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此病害可由木贼镰刀菌(Fusariumequiseti)、茄腐镰刀菌(F.solani)、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4种镰刀菌属真菌引致。尖孢镰刀菌致病力最强,其次为半裸镰刀菌、木贼镰刀菌、茄腐镰刀菌。其中,尖孢镰刀菌在四个采集地病样中均可分离到,且分离比例均为最高,为主要病原菌,其它三个病原菌并未表现出明显规律性。 3.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茄腐镰刀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是一种耐高温而不耐低温的真菌,其它三种病原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其中半裸镰刀菌是一种较耐低温而不耐高温的真菌。四种病原菌在pH4.0~12.0均能生长,尖孢镰刀菌最适pH值为pH7.0,半裸镰刀菌最适pH值为pH6.0,其它两种病原菌最适pH值为7.0。光照对木贼镰刀菌有一定影响,光照有利于其菌丝的生长,而对其它三种菌并无影响。在碳源的利用上,麦芽糖最有利于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甘油、纤维二糖和蔗糖能促进其产孢;麦芽糖和树胶醛糖有利于半裸镰刀菌菌丝生长,蔗糖、甘油和D-半乳糖能促进其产孢;纤维二糖、树胶醛糖有利于木贼镰刀菌菌丝生长,蔗糖能促进其产孢;木糖有利于茄腐镰刀菌菌丝生长,甘油和纤维二糖等有利于其产孢。在氮源的利用上,NaNO<3>、NH<,4>H<,2>PO<,4>最有利于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L-酪氨酸能促进其产孢;NaNO<,3》有利于半裸镰刀菌菌丝生长,NH<,4>C1、甘氨酸、(NH<,4>)<,2>8O<,4>能促进其产孢;NaNO<,3>有利于木贼镰刀菌菌丝生长,L.谷氨酸、L.酪氨酸能促进其产孢;NaNO<,3>、NH<,4>C1、L-谷氨酸、(NH<,4>)<,2>8O<,4>均有利于茄腐镰刀菌菌落扩展,L-酪氨酸、DL-天门冬氨酸、L-谷氨酸能促进其产孢。茄腐镰刀菌在PSA+五味子叶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为最适培养基,其它三种病原菌最适培养基均为PDA、PSA培养基;尖孢镰刀菌在PSA+五味子叶培养基上产孢最多,其它三种病原菌在查彼培养基上产孢最多。尖孢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孢子25℃萌发最好,木贼镰刀菌为25℃~30℃,茄腐镰刀菌为30℃。四种镰刀菌孢子最适萌发DH值均在pH6.0~7.0之间。尖孢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在RH75%~100%均能萌发,木贼镰刀菌RH<86%孢子不萌发,茄腐镰刀菌RH<81%孢子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测定结果为:尖孢镰刀菌60℃,半裸镰刀菌56℃,木贼镰刀菌58℃,茄腐镰刀菌60℃。 4.检测发现五味子种苗可带菌传病。通过洗涤法对五味子种子进行表面带菌检测,发现种子表面带有大量的青霉菌;采用平皿培养的方法对种子内部真菌进行检测,发现种皮携带的真菌有青霉菌、曲霉菌;种胚所带真菌主要为青霉菌、镰刀菌、曲霉菌、链格孢、根足霉。对五味子幼苗茎基部携带的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发现此部位多带镰刀菌、链格孢和其他真菌。经鉴定,种胚内的镰刀菌为串珠镰刀菌,幼苗携带的镰刀菌为尖孢镰刀菌。 5.室内药剂筛选结果发现,嘧肽菌净、甲基托布津和速克灵杀菌剂对该病害病菌抑制中浓度(EC50)小,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