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外源性儿茶酚胺对内毒素休克大鼠心肌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6h】

内、外源性儿茶酚胺对内毒素休克大鼠心肌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实验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二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三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内、外源性儿茶酚胺对感染性休克心肌的影响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前言:
  重症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是ICU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心血管是脓毒症易损的靶器官之一,心功能障碍是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然而从脓毒症发展到感染性休克内源性儿茶酚胺升高及外源性儿茶酚胺的大量应用对感染性休克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是否相关,目前研究尚存在争议,本实验采用内毒素休克大鼠模型,观察内外源性儿茶酚胺对心肌的影响并对可能的机制探讨。
  目的:
  实验一:探讨内毒素休克大鼠内源性儿茶酚胺的变化及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实验二:外源性儿茶酚胺应用对内毒素休克大鼠心肌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探讨;
  实验三:探讨实验二中外源性儿茶酚胺应用量对正常大鼠心肌的影响。
  方法:
  实验一: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LPS组,用LPS复制大鼠的内毒素休克模型。分别观察注射LPS后2、4、6小时,检测血浆儿茶酚胺、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变化,评估血清总儿茶酚胺(CA)与内毒素休克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实验二:大鼠随机分为LPS+盐水组、LPS+NE组、LPS+E组、盐水+E组、LPS+NE+E组,每组各8只大鼠,分别采用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两者最小剂量应用以纠正血压,行右颈总动脉、股动脉插管监测持续监测心功能(LVSP、LVEDP、max dp/dt、min dp/dt)、血压变化,股静脉插管持续给药。用ELISA法检测血清cTnⅠ浓度,检测大鼠心肌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用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的表达,Tunel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用RT-PCR检测大鼠心肌β1、β3肾上腺素受体的变化,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损伤情况。
  实验三: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盐水组、NE组、E组、NE+E组,每组各8只大鼠,分别采用实验二中维持休克血压最小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两者合并持续应用4h,观察大鼠一般状态,用ELISA法检测血清cTnⅠ浓度。
  结果:
  实验一:动物注射LPS后血压略有下降,短暂回升后再次出现下降,2h达到休克标准;LPS组与正常组各时间点对比血浆CA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h达最高;血清cTnⅠ与CK-MB逐渐上升,cTnⅠ在注射LPS后4h(P<0.05)、6h(P<0.01)最为显著,CK-MB在注射LPS后6h组最为明显(P<0.05)。
  实验二:休克后心功能下降,少量盐水不能纠正心功能障碍,儿茶酚胺类药物可有效维持血压,改善心功能,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cTnⅠ水平明显升高(P<0.05);心肌MDA明显升高(P<0.01),T-SOD活性下降(P<0.01);治疗组Caspase-3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平均光密度对比E组与对照组P<0.01,其他两组P<0.05);治疗组凋亡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光密度P<0.01)。治疗组心肌β1受体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心肌β3受体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HE染色各组没有明显差异。
  实验三:实验二中治疗量的儿茶酚胺与盐水对照组相比,cTnⅠ水平明显升高(P<0.05),HE染色各组没有明显差异。
  结论:
  实验一:内源性儿茶酚胺4h达最高,与血清cTnⅠ、CK-MB变化趋势不相符。血浆儿茶酚胺变化可能不是导致内毒素休克大鼠心肌损伤的唯一因素。
  实验二:外源性儿茶酚胺类药物应用可有效维持血压,改善心功能,但可能加重心肌损伤,大量自由基产生、脂质过氧化、促进凋亡可能是损伤的机制。大量外源性儿茶酚胺药物应用导致心肌儿茶酚胺受体密度发生变化,β1下降而β3升高,可能是晚期儿茶酚胺药物抵抗及心功能恶化的机制。
  实验三:实验二中治疗量儿茶酚胺可导致正常大鼠心肌损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