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
【6h】

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一、关于道德主体的本质问题

二、道德与道德功能

(一)道德是什么

(二)道德的功能

三、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

(一)生活的内涵

(二)生活与道德的关系

(三)生活是道德教育基础的判据

1.逻辑上的考察

2.现实中的要求

3.价值上的选择

(四)道德教育回归什么样的生活

1.回归现实生活

2.回归主体生活

3.回归开放生活

4.回归整体生活

四、现行道德教育与科学道德观的悖论

(一)不同层次间道德教育相脱离

(二)道德教育目的与手段相混淆

(三)受教育者理性和主体性丧失

(四)忽视了人的品德形成规律

1.忽略了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品德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前提

2.忽略了环境教育在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忽略了实践活动是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必要基础

(五)误读了学校教育的使命

1.道德教育的科学化

2.道德教育的理想化

3.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

4.道德教育系统严重失衡

(六)偏离了本真道德教育的发展路径

1.对儒家思想的全盘继承

2.对马列主义的教条解读

3.对外来文化的盲目信仰

五、解读为生活服务的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目标

(二)道德教育内容

1.志向方面以树立远大理想

2.人格方面以培养理想人格

3.责任方面以增强责任意识

4.团队精神以学会交流合作

5.宽容意识以接受其他事物

6.感恩心态以回报整个社会

(三)道德教育模式

1.学校: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专门场所

2.家庭:早期道德教育的重要园地

3.社会:道德教育网络化的大环境

4.传媒: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双刃剑

结束语

注 释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道德的主体是人,马克思把“社会关系的总和”指认为人的本质,人性本身就是社会性。道德的形成有赖于社会关系的形成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道德来源于对人与人合理关系的设想,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合理关系来实现一种美好的生活。从本质上讲,道德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生活与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孪生姐妹,她们共同的母体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从生活的内涵、生活与道德的关系来考察,都可以得出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的论断。逻辑层面、社会现实和价值观三个方面都有很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当前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各层次间道德教育相脱离、道德教育目的与手段相混淆、受教育者理性和主体性丧失等。为了改变道德教育现在的尴尬处境,道德教育就要从脱离生活的状态回归到其基础,道德教育最终应回归现实生活、回归主体生活、回归开放生活、回归整体生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为生活服务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志向、人格、责任感、团队精神、宽容意识、感恩心态共6个部分。在借鉴了西方国家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理论和道德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应构建起一个学校、社会、家庭和大众传媒共同进行道德教育的模式。

著录项

  • 作者

    刘欣;

  •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于钦波;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道德教育;
  •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社会关系; 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