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韩非“法治”思想新探
【6h】

韩非“法治”思想新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本论题研究现状

(一)韩非“法治”思想的主旨问题

(二)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来源

(三)韩非“法治”思想的专制主义特质

(四)韩非“法治”思想和现代法治思想的关系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韩非“法治”思想的渊源

一、韩非“法治”思想的社会背景

二、韩非“法治”思想的文化渊源

(一)儒家思想

(二)道家思想

(三)墨家思想

(四)早期法家思想

三、韩非“法治”思想的建构

第三章 韩非“法治”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实践途径

一、韩非的人性论

(一)人性好利

(二)基于人性论上的治国之“法”——刑赏

二、韩非的历史观

(一)“因时而变”与“因事而变”:现实政治

(二)尚力

(三)因事为备

三、韩非的矛盾观

(一)矛盾观

(二)以“术”制下

(三)因“势”得国

第四章韩非“法治”思想与专制主义

一、韩非“法治”思想

(一)韩非“法治”思想的基本主张

(二)韩非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二、韩非“法治”思想的专制主义特质

(一)“法治”的含义

(二)韩非“法治”思想的专制主义特质

(三)韩非“法治”思想的不合理之处

第五章韩非“法治”思想的历史评价及影响

一、韩非“法治”思想的历史评价

(一)韩非“法治”思想的进步作用

(二)韩非的“法治”思想的局限性

二、韩非“法治”思想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吸取了先秦诸子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建构了其基于人性观、历史观和矛盾观之上的“法治”思想体系。韩非的“法治”思想曾经因为指导了秦王朝的政治实践而风靡一时,然而,自秦以降,它的命运就开始衰微不济,对其价值的评估也众说纷纭。 本文从韩非所处的社会背景出发,探讨韩非“法治”思想产生的根源,分析其与儒、道、墨诸家思想的渊源关系;立足于韩非的哲学思想,阐释“法”、“术”、“势”三要素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提示其以“法治”思想治理社会的基本理路,剖析韩非“法治”理论体系中所彰显的封建专制主义特质,力图对韩非“法治”思想做出尽可能全面、客观的研究。 本论文主体部分包括四章内容: 第一章,探析韩非“法治”思想理论渊源。韩非吸收了儒家“礼治”的法治特征,继承了道家“道法”为“法治”寻求的哲学基础,延伸了墨家的“尚同”等思想,汲取了早期法家慎子、管子、商鞅、申不害等人的思想精华,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法治”思想体系。 第二章,分析韩非“法治”思想所依赖的哲学基础。韩非关于人性的认识是他所有理论的逻辑起点,他认为人性好利,并由此制定了“法治”手段--刑赏。韩非的矛盾论观点反映在其“法治”思想中就是期望君主在政治矛盾与斗争中以强权制胜。 第三章,论析韩非“法治”思想的基本主张。韩非主张以法“独断”的君权论,崇尚君权至上,认为“法”、“术”、“势”是保证君权神圣性、至上性的重要手段。 第四章,论析韩非“法治”思想的专制主义特质。韩非“法治”思想的基本主张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毫无共同之处,他的“法治”思想体系以君权为最终目的,而“法治”只是一种执行方式。 韩非的“法治”思想和其他历史遗产一样,精华与糟粕并存,合理因素与消极因素都包含其中,确实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细致、客观的考察分析。作者也希望籍此为中国当代现代化的法治建设提供某种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