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理念·制度·实践——劳动权的法理分析
【6h】

理念·制度·实践——劳动权的法理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章 劳动权的理论概述

一、劳动权的内涵

(一)就业权

(二)报酬权

(三)休息权

(四)职业培训权

(五)劳动安全卫生权

(六)社会保障权

(七)团结权

(八)集体谈判权

(九)罢工权

二、劳动权的价值

(一)秩序价值

(二)平等价值

(三)生存与发展价值

三、劳动权的性质

(一)公权利与私权利的性质

(二)积极权利与消极权利的性质

(三)法律权利与道德权利的性质

第二章 劳动权的制度

一、劳动权的法律保护

(一)宪法中的规定

(二)部门法的规定

(三)国际公约的规定

二、劳动权的制度保障

(一)劳动权保障的必要性

(二)劳动权的法制保障

第三章 劳动权的救济

一、民事诉讼救济

二、刑事诉讼救济

三、行政诉讼救济

四、宪法诉讼救济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劳动,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有的,而劳动权,作为人权的一个重要内容,则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劳动是人们得以生存的最基本手段,使人们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生存得以解决。离开了劳动,就离开了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劳动体现人的本质,体现人的权利。历史上最早承认劳动权的是1848年2月法国政府的一项命令。虽然不久后被废除,但是却开创了劳动权逐步发展的历史。后来,1919年德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德国人民有可能之机会,从事经济劳动,以维持生计。此后劳动权成为20世纪大多数国家宪法则重要内容之一。劳动权的无论是对于社会个体成员,还是对于社会整体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劳动权是一种与劳动密切相关的权利,而该权利被错误地认为仅仅是宪法基本权利或人权具体规范之一。国内对劳动权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学者作系统的研究。国外学者对劳动权的研究通常侧重于对某一具体案件的分析。本文用理论对制度作支撑,用制度来理解实践中的问题。
   概括来说本文从理论、制度、实践三个方面来论述劳动权这一问题。
   第一部分,劳动权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劳动权的内容,观点认为劳动权不是一个权利,而是一束权利构成的权利群,包括就业权、获得最低报酬权、休息权、职业培训权、职业安全卫生权、社会保障权、团结权、集体谈判权和罢工权等;劳动权的价值,劳动权中的团结权、集体谈判权、罢工权等公益权对维持劳资力量的平衡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有重要的意义,劳动权中的平等就业权是公民的平等权在劳动权方面的具体体现,生存与发展是劳动权最重要的价值,生存是人类的第一公理。劳动权是实现生存权的一项重要手段,生存权对劳动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的生存是人的发展的基础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所有劳动权的价值都具有根本意义;劳动权是兼具公权和私权的性质,又具有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的性质,还具有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的属性。
   第二部分,劳动权的制度问题。从劳动权的设置和劳动权法律保障来进行论述。在设置方面,主要是宪法的规定,具体劳动部门法的规定和国际公约的规定,讨论设置是否合理。劳动权法律保障主要涉及立法机关的立法保障、执法机关的执法保障和司法机关的司法保障。
   第三部分,劳动权的实践问题。与第二部分密切相关,劳动权司法救济,从宪法诉讼救济、民法诉讼救济、刑法诉讼救济和行政法诉讼救济。与之相对应列举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来阐述劳动权在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