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宪法视野中的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
【6h】

宪法视野中的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与评价

1.3文章结构与内容

1.4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本文的研究方法

1.4.2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社会弱势群体界定

2.1社会弱势群体概述

2.1.1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梳理

2.1.2社会弱势群体的相关概念

2.2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与构成

2.2.1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

2.2.2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

2.3权利视角下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第三章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3.1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3.1.1选举权的现状及问题

3.1.2劳动权的现状及问题

3.1.3社会保障权的现状及问题

3.1.4受教育权的现状及问题

3.2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方面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内在原则—法律上的原因

3.2.2外在原因—社会配套机制方面的原因

第四章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理论基础

4.1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理论正当性

4.1.1人权发展历史与社会弱势群体

4.1.2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正当性分析

4.2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宪法理念

4.2.1权利保护的利益基础和价值目标

4.2.2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宪法理念

第五章国外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经验及启示

5.1国外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经验

5.1.1美国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经验

5.1.2加拿大社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经验

5.1.3德国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经验

5.1.4法国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经验

5.2国外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对中国的启示

5.2.1立法方面的启示

5.2.2执法方面的启示

5.2.3司法方面的启示

第六章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机制的构建

6.1平等权、生存权、发展权在人权保护机制上的实现

6.1.1平等权的司法适用

6.1.2生存权的优先执行

6.1.3发展权的宪法化

6.2立法层面上的机制构建

6.2.1完善宪法保护

6.2.2加强一般立法保护

6.3执法层面上的机制构建

6.3.1完善社会保障权实现的有效手段

6.3.2发展社会维权组织

6.4司法层面上的机制构建

6.4.1建立宪法平等权司法适用制度

6.4.2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第七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展开▼

摘要

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2002年中国开始明确地阐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在分析了中国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现状后,以三代人权理论为基础,尝试对中国的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在宪法的高度作出一个总的指导理念。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中国的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机制。 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了该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所使用的文献作出了综述和评价;第二章,社会弱势群体界定,从社会弱势群体的现实及相关概念入手,分析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和构成,在权利的视野里界定社会弱势群体的内涵;第三章,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典型的权利现状及问题,深入思考了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问题的法律原因和社会原因;第四章,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理论基础,前半部分分析了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正当性基础,后半部分阐述了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宪法理念;第五章,国外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经验及启示,借鉴国外的实践,提出对中国的启示;第六章,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机制的构建,先阐明了理论构建的基础,即平等权、生存权、发展权的实现,再以此理论为基点,重点分析了构建的具体机制;第七章,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新明确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第二,以三代人权理论为基础,将平等权、生存权、发展权逐层地定位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宪法权利理念;第三,将上面三种权利的理念引入到法律实践中,与立法、执法、司法相结合,确定中国当前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首要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