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连市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分析
【6h】

大连市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了解初中生自伤意念和行为的发生情况,分析自伤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避免自伤行为的有效途径。
   对象与方式:以辽宁省大连市市内四区初一到初三的1463名11-15岁在校初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初中生自伤筛查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应付方式问卷、渥太华自伤调查问卷,进行三个阶段的问卷调查评估。
   结果:1.初中生蓄意自伤检出率为5.4%,男、女差异不显著。13岁自伤行为发生率最高(2.2%),首次自伤平均年龄为12.24±1.344。初二、初三自伤率较高(2.2%,2%)。80%自伤者的自伤意念来自于“自己内心”。自伤部位以“手部”居多,自伤方式以“切割皮肤”为主(12.0%)。2.7%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伤达到“释放情感”的作用。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考虑到自伤马上就去做”(χ2=5.442,p=0.025);2.“人际关系”(t=2.082,p=0.039)和“学习压力”(t=4.033,p=0.000)在自伤行为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显著。“调节情绪与释放压力”是初中生开始自伤的主要理由。过去1年内自伤12次以上的初中生更倾向于为了“明确自己与他人的人际界限”而进行自伤。少于12次者多为“寻求兴奋或激动感觉”而自伤。3.父母高学历是孩子自伤的危险因素,而父母的“情感温暖”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子,自伤行为组的青少年较对照组在能否感受到父母“情感温暖”上有明显差异(父t=-3.839,p=0.000,母t=-4.007,p=0.000)。有自伤行为的初中生在面对问题时“自责”(t=-1.208,19=0.000)、“幻想”(t=3.577,p=0.011)、“退避”(t=0.725,p=0.001)的应付方式较正常对照组有着显著性的差异。以下因子——“求助”、“退避”、“合理化”、“健康适应”、“学习压力”、父母“情感温暖”、父母“偏爱被试”、父亲的“惩罚”、父亲的“否认”以及父亲学历——综合起来可以作为初中生自伤的预测因子。4.100%的自伤初中生采用“读书、听音乐”等精神放松方式抵制自伤,且60%的初中生认为这种方式最有帮助,通过“看电视、玩游戏”抵制自伤者为78.5%,但其个人认为帮助不大。46.7%的自伤者认为自己不需要治疗,32.0%认为自救即可,29.3%从未治疗。
   结论:
   1.在校初中生自伤情况时有发生,13岁为自伤高发年龄段,主要的自伤方式为“自我切割”,主要伤害部位为“手部”。自伤对青少年“释放情感”作用甚微。
   2.人际关系欠佳、学习压力过大,父母缺少对青少年进行情感关怀,给青少年施加更大的学习压力,青少年自身缺少应付事件的能力是促使青少年自伤的主要原因,青少年因此为“调节情绪、释放压力”而选择自伤。
   3.青少年自伤行为隐秘,缺乏求医欲望,加之就医渠道不畅通,因此大部分自伤者认为无需治疗,一部分选择“读书、听音乐”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