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00例食管乳头状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6h】

100例食管乳头状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来源

2.研究指标及方法

结果

1.我院100例患者临床特点

2.国内文献来源的158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

讨论

1.病因

2.发病机制

3.病理特点

4.内镜诊断

5.临床表现

6.治疗

7.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食管乳头状瘤(E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本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共113个病灶)食管乳头状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国内已发表的具有较完整患者临床资料的文献,就其一般资料、内镜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1.我院100例患者:男性31例,女性69例。发病年龄范围21-78岁,平均50.95±12.48岁。93例单发,7例多发。上段食管25个病灶,中段食管42个病灶,下段食管46个病灶。112个病灶直径在0.2-1.0cm之间,只有1个病灶直径>1.0cm。病灶形状呈乳头状76个,其他形状37个。102个病灶白色或灰白色,其余为红色。表面光滑74个,表面粗糙或糜烂39个。23例伴有炎性细胞浸润,34例伴发胃食管反流病。统计学分析发现,无论男女肿瘤位置均以中下段常见,女性发生上段肿瘤的概率高于男性,P=0.001。年龄超过60岁发生0.5cm以上肿瘤的概率高于40-60岁患者,P=0.012。食管下段肿瘤伴发炎症的概率高于上段,直径>0.5cm的概率高于中段,颜色为红色的概率高于上中段(P=0.01;P=0.015;P=0.025)。食管中下段肿瘤表面粗糙或糜烂的概率高于上段,P=0.025。除乳头状以外的其他形状的肿瘤更容易伴有炎性细胞浸润,P=0.04。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肿瘤主要发生在下段食管,P=0.011。两例以吞咽困难就诊者,1例为食管上段多发病灶,1例为直径1.6cm较大病灶,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对71例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随访发现两例伴有反流性食管炎者再发,1例病灶体积增大。
   2.文献来源1585例患者:男性679例,女性906例。发病年龄范围14-79岁,平均年龄50岁左右。1430例单发,150例多发。205个病灶位于上段食管,650个病灶位于中段食管,695个病灶位于下段食管。1104个病灶直径≤1.0cm,48个病灶直径>1.0cm,巨大EP两例,分别为6cm、7cm。635个病灶呈球形、半球形,446个病灶呈乳头状。1567个病灶呈白色、灰白色或浅粉色。721个病灶表面光滑,214个病灶表面粗糙或糜烂。1368个病灶质软。1例巨大EP发生恶变。902例行内镜下治疗,2例巨大EP及1例食管乳头状瘤病行食管部分切除术。随访发现2例伴有反流性食管炎,1例食管乳头状瘤病复发。1例多发病灶经抗炎抑酸治疗后病灶消失。
   结论:
   1.本组资料统计学分析发现:(1)与40-60岁的患者相比,60岁以上老年患者肿瘤体积偏大的可能性大。与其他位置相比,下段食管肿瘤体积偏大,颜色为红色,表面糜烂或粗糙的可能性大。除乳头状以外的其他形状的肿瘤也更容易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这些结论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2)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更易发生下段食管乳头状瘤,炎性细胞浸润也更常见于下段EP,支持了EP与慢性刺激有关的理论。
   2.文献分析显示我国EP患者的临床特点:(1)EP内镜下检出率约0.144%,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范围广,平均年龄50岁左右。(2)最常见于食管下段,其次是中段、上段。大部分EP单发,体积通常在1.0cm以下。典型内镜表现为白色、灰白色或浅粉色的息肉样隆起,表面光滑,质地柔软。(3)体积在1.5cm以上的单发病灶或多发病灶,尤其食管乳头状瘤病患者可以有吞咽困难,其余病灶多无特异性症状。(4)首选内镜下切除治疗,发生恶变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5)EP的自然病程有消退、生长、复发、恶变,大部分治疗后预后较好。粘膜刺激长期存在时或食管乳头状瘤病患者容易复发。巨大EP或食管乳头状瘤病有恶变可能,应积极治疗及随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