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颌骨在老化过程中的形态学分析及临床指导意义
【6h】

上颌骨在老化过程中的形态学分析及临床指导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1.病历的选择

2.研究方法

2.1 128层螺旋CT扫描要求

2.2 三维重建的要求

2.3 上颌骨标志点选择

2.4 研究项目

2.5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耳点到鼻根点距离(Po-SNM)

3.2 耳点到鼻颌缝最下点(Po-INM)

3.3 耳点到前鼻棘点(Po-ANS)

3.4 鼻颌缝最上点-前鼻棘点(SNM-ANS)

3.5 上颌骨角(qmaxillary angle)

3.6 梨状孔面积(Nasal Area)

4 讨论

4.1 上颌骨的生长发育以及解剖学形态

4.2 上颌骨的老化分析

4.3 上颌骨在面部年轻化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4.4 展望和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颌面部骨骼测量法的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上颌骨老化过程进行形态学上的观察和测量,分析中国北方女性人群上颌骨的老化过程和形态学变化。指导面中部年轻化手术和注射的临床诊疗技术,为临床提供上颌骨老化的诊疗依据。
  方法:收集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已经做上颌骨CT平扫资料为研究样本,排除不符合实验要求样本,随机抽取150名北方女性的上颌骨测量数据,年龄范围:20-79并分为三组:20-39岁纳入青年组、40-59岁纳入中年组、60-79岁纳入老年组,结合国内颌面外科学及国外文献中提到上颌骨的测量点和测量方法,对包括上颌骨的头颅CT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导出已经重建头面部的正侧位图像数据,用测量软件对能反映上颌骨老化的点、线、角进行测量,每个测量点反复测量三次,计算出平均值并记录,最后将测量数据采用SPSS17.0.1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耳点到鼻颌缝最上点距离,在青年组与中年组、老年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明显,中年组与老年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不明显。耳点到鼻颌缝最下点距离,在青年组与中年组、老年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明显,中年组与老年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不明显。耳点到鼻前棘点距离,在青年组与中年组、老年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明显,中年组与老年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不明显。鼻颌缝最上点到前鼻棘点距离,在青年组与中年组、老年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明显,中年组与老年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不明显。上颌骨角在青年组与中年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明显,青年组与中年组、老年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不明显。梨状孔面积在青年组与中年组、老年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明显,中年组与老年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不明显。
  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北方女性人群的上颌骨的老化特点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步入中年期开始进行重塑,而老年期上颌骨形态变化较小。与国外研究数据相比较存在差异,上颌骨的老化并不是呈顺时针旋转,而是整体缩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