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不同X线体位靶点至希氏束距离影响研究
【6h】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不同X线体位靶点至希氏束距离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仪器与设备、药品

三、电生理检查方案

四、射频导管消融

五、消融终点

六、不同X线投照体位下消融靶点与HIS束距离的测量

七、统计分析

结果

一、射频导管消融结果及随访

二、在RAO30°+CAUD10°影像的靶点至希氏束的距离与Koch三角高度的关系

三、靶点至希氏束的距离与心胸比率的关系

讨论

一、X线影像指导下判断Koch三角解剖结构

二、X线影像学对射频导管消融的指导意义

1.常规X线投射方法及体位对射频消融的指导意义

2.不同影像下ABL-HIS的距离及Koch三角高度对射频导管消融的意义

3.心胸比率对射频导管消融的指导意义

三、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的风险及并发症

四、本研究的创新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及其相关影像解剖学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nodalreentranttachycardia,AVNRT)时,通常采用右前斜位(Rightanterioroblique,RAO)时操作导管消融或改良房室结慢径,但此体位在部分患者中存在消融导管距离房室结/希氏束过近而影响靶点判定并可能增加房室结损伤的风险。本研究测量X线影像下右前斜位结合不同角度足位(CAUD)(RAO30°+CAUD0°~15°)消融靶点至希氏束的距离,寻找在何种影像体位下慢径消融靶点至希氏束的距离最远,以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
  入选连续30例经常规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为AVNRT的患者,并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成功的病例,年龄52.5±10.4(32~72)岁,女19例。所有患者均无结构性心脏病。消融成功的标准为,消除1∶1前传慢径以及快慢型AVNRT的逆传慢径,反复心房心室刺激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均不能诱发任何类型心动过速AVNRT。比较传统RAO30°投照体位,与RAO30°+CAUD10°和RAO30°+CAUD15°时,Koch三角的高度和有效慢径消融区域与HIS束的直线距离。Koch三角的高度通过测量HIS束标测电极导管(记录到清晰的HIS束电位和较大A波处)到CS标测导管的底部来明确。慢径有效消融部位到希氏束的距离则通过测量射频消融导管消融时的慢径有效消融部位到HIS束标测电极导管的距离(ABL-HISd)来测定。且将所测量的30例患者中的在不同体位影像下靶点至希氏束(ABL-HIS)的距离及Koch三角的高度(CS-HIS)为因变量,以反映患者特征的各个指标——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为自变量,应用直线相关回归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30例AVNRT患者中25例为慢快型、4例为慢慢型、1例为快慢型,均经射频导管消融经典房室结慢径区(房室结右侧后延伸)成功。得出ABL-HIS的距离与CS-HIS的距离呈正相关,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无关联性;根据心胸比率(以0.5为界)分为2组比较不同体位影像ABL-HIS与CS-HIS的距离有无差异,组间比较应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得出:①心胸比率≥0.5的患者,建议术者在RAO30°+CAUD15°体位下对AVNRT的慢径行射频消融手术;②心胸比率<0.5的患者,建议术者在RAO30°+CAUD10°体位下对AVNRT的慢径行射频消融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所有患者术后均无AVNRT复发,无不适症状。
  结论
  在AVNRT房室结慢径的射频导管消融中:(1)有效慢径消融靶点至希氏束的距离与Koch三角的高度成正比,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无关;(2)在AVNRT的射频导管消融中,采用RAO30°+足位10°~15°在绝大多数患者中优于传统的RAO30°体位;(3)对心胸比率≥0.5的患者,建议术者采用RAO30°+CAUD15°体位下行房室结慢径导管消融术;(4)对心胸比率<0.5的患者,建议术者在RAO30°+CAUD10°体位下行房室结慢径消融手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