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急性毒蕈中毒生化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6h】

急性毒蕈中毒生化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研究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毒蕈中毒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选取2002-2014年收治在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ICU病房114例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目的是研究大连地区毒蕈中毒患者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生化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寻找与毒蕈中毒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并探讨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时机及意义。
  方法:选取2002-2014年收治在我院急诊ICU病房114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是根据患者摄取野生蘑菇的病史,依据毒蕈中毒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动态观察死亡组与存活组入院时、24h、48h、72h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氨(Blood Ammonia,AMON)、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肌酐(Creatinine,CRE)的变化,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之间生化指标ALT、TBIL、AMON、PT、INR、CRE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与急性毒蕈中毒患者预后相关性最强的生化指标行ROC曲线,两组之间数据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用频数及率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标准为0.05,当P<0.05时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两组年龄构成比较发现,死亡组平均年龄较存活组大(53.25±8.26 VS50.27±12.34),P=0.52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
  2.毒蕈中毒死亡组较存活组治疗延迟时间(从中毒到住院治疗时间)明显延长,(74.10±20.10VS34.3±17.31),P=0.001,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摄入毒蕈到入院治疗时间越长,病情越危重,死亡率越高。
  3.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t'检验分析发现:急性毒蕈中毒患者不同时间点的ALT水平,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41、4.302、5.598、2.480,p均<0.01);急性毒蕈中毒患者不同时间点的TBIL水平,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7.550、6.568、6.311、8.454,p均<0.01);急性毒蕈中毒患者不同时间点的AMON水平,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336、6.568、6.311、8.454,p均<0.01);急性毒蕈中毒不同时间点的PT水平,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962、6.879、4.052、3.149,p均<0.01);急性毒蕈中毒不同时间点的INR水平,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401、10.019、6.743、6.165,p均<0.01)。不同时间点的CRE水平,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334、2.291、2.252、2.250,p均>0.05)。
  4.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对不同时间点检测的ALT水平、TB水平、AMON水平、PT水平、INR水平,分别与转归做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时间点的ALT水平与死亡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77、0.536、0.571、0.542,P值均<0.01);不同时间点的TB水平与死亡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2、0.659、0.624、0.671,p值均<0.01)。不同时间点的AMON水平与死亡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01、0.699、0.700、0.699,p值均<0.01);不同时间点的PT水平与死亡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77、0.695、0.659、0.701,P值均<0.01);不同时间点的INR水平与死亡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59、0.677、0.706、0.707,p值均<0.01);ALT(48h)、TB(72h)、PT(72h)、INR(72h)、血氨(0h)与死亡相关性最强。
  5.根据不同血液净化治疗组的存活率来看,单纯血浆置换组存活率最低,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滤过组三者联合治疗存活率最高,但是每两组之间存活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PE组vs HP+PE组)=0.198,P(PE组vsHP+HD组)=0.667,P(PE组vs PE+HP+HD组)=0.094,P(HP+HD组vs HP+PE组)=0.578,PHP+HD组VS HP+HD+PE组)=0.702 P(HP+PE组VS HP+HD+PE组)=0.701。
  结论:1.毒蕈中毒治疗延迟时间越长,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早期就诊、早期治疗将降低死亡率。
  2.生物化学指标ALT、TBIL、PT、INR、AMON、与毒蕈中毒的预后有明确相关动态监测ALT、TBIL、PT、INR、AMON等指标,有助于判断疗效与预后。
  3.大连地区毒蕈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肝衰竭,考虑毒蕈毒素主要损伤肝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