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59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
【6h】

59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随访调查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第一部分

1.1 患者性别及年龄

1.2 发病部位

1.3 TNM临床分期

1.4 病理类型

1.5 治疗方法

1.6 神经侵犯

1.7 随访情况

2.第二部分

2.1 ACC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第三部分

3.1 Kaplan-Meier估计量法分析59例ACC患者术后累积生存率

3.2 单因素分析

3.3 ACC患者术后累积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究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carcinoma,AC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有影响的因素,从而提高ACC患者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及转移率,为临床治疗ACC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方法:
  筛选从2003年3月到2014年8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收入住院并手术治疗的59例ACC患者且获得0.5~12年随访病历的临床资料,所有病历的临床资料均完整且经病理确诊为ACC。分析并研究其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及来源、TNM分期、病理分型、神经是否受侵、治疗方式与ACC复发、转移以及预后之间的联系。首先使用单因素分析,把结果中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带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二次统计分析,来探究影响ACC患者局部复发和转移的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检测ACC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之后1、3、5、10年累积生存率,对那些有可能会影响其生存率的相关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检验各个相关因素差异的显著性,最后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相关因素放入到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与ACC术后患者累积生存率相关的因素。
  结果:
  1.在59例ACC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5;45~59岁病例最多,占总例数的39.0%;发生在大涎腺的共计46例,腮腺最多为24例,发生在小涎腺的为13例;TNM临床分期,早期(Ⅰ+Ⅱ)31例,晚期(Ⅲ+Ⅳ)28例;病理类型,腺样/管状型共计42例,实性共计17例;治疗方式,实施单纯手术治疗者共计29例,综合治疗者共计30例;神经受侵情况,神经侵犯阳性患者共计25例,神经侵犯阴性患者共计34例。局部复发患者共计35例,约占总例数的59.3%;远处转移患者有24例,约占患者总例数的40.7%,发生单纯肺部转移的为13例,肺与颈淋巴结共同出现转移的患者为2例,肺与骨、颅脑共同发生转移的为1例,肺与肝共同发生转移的为1例,单纯发生脑部转移的为1例,单纯颈淋巴结转移的共计6例;术后死亡者共计16例,约占总例数的27.1%。其中,死于局部复发和侵袭的为3例;死于远处转移的患者为11例,剩余2例患者则因其他原因(非本病)死亡。
  2.复发与转移: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TNM分期、病理分型、治疗方法为影响ACC患者复发的主要因素;TNM分期、神经侵犯、病理分型为影响ACC患者转移的主要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病理类型及治疗方式是影响ACC患者复发的主要因素;而TNM分期及病理分型为ACC患者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3.生存率:59例ACC患者术后1、3、5、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0%、92.5%、88.0%和54.5%。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神经侵犯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及远处转移,将其带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最终进入主效应方程的相关因素包括病理类型、神经侵犯及远处转移。
  结论:
  1.正确的选择治疗方式对减小ACC的复发率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TNM分期及病理类型在ACC患者远处转移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3.ACC患者早期治疗累积生存率相对较高,晚期较低。
  4.病理分型、神经侵犯及转移在ACC患者累积生存率方面存在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