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对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肺表面活性蛋白D的影响
【6h】

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对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肺表面活性蛋白D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药品

1.2 实验器材

3.方法

3.1 术前准备

3.2 实验过程

3.3 生化指标的测定

4.数据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止血带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与麻醉的关系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对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肺表面活性相关蛋白D的影响。
  方法:选择行择期全麻下双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手术中需要使用充气式止血带,年龄60-70岁的30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F组和S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连接无创血压计,Ⅱ导联心电图,指脉氧饱和度,BIS监测装置,开放外周静脉输液通路,利多卡因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用于监测有创动脉压及血样的采集。麻醉诱导后,待患者意识消失肌肉松弛后置入喉罩,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直至手术结束。F组丙泊酚输注速度为4mg/kg/h,S组丙泊酚输注速度为6mg/kg/h,两组瑞芬太尼术中维持剂量始终保持在0.3μ g/(kg.min)。每侧肢体手术开始前于大腿中下1/3处使用9.5厘米宽85厘米长的止血带,充气至40kpa,时间60分钟保证其阻止血液流动。手术结束后呼吸囊辅助呼吸送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待患者苏醒后拔出喉罩,于PACU中观察一段时间后送回病房。记录患者术前访视(T0),入室(T1),双侧止血带充气时(T2)和(T11),机械通气后30分钟(T3),充气0.5小时(T4)和(T12),充气1小时(T5)和(T13),放气后即刻(T6)和(T14),放气后5分钟(T7)和(T15),放气后10分钟(T8)和(T16),放气后30分钟(T9)和(T17),放气后1小时(T10)和(T18),出手术室(T19),入PACU即刻(T20),清醒拔出喉罩时(T21),入PACU半小时(T22),入PACU一小时(T23)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动脉(MAP)、心率(HR)、体温、BIS、SPO2的值。于T1、T10、T23时间点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浓度,并于T0、T1、T3、T9、T17、T23行动脉血气分析测量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乳酸(Lac)等值,计算氧合指数(0I),呼吸指数(RI),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O2(A-a)。
  结果:F组与S组患者的基本信息,麻醉、止血带、手术时间,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术后苏醒及PACU停留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组与S组丙泊酚总量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瑞芬太尼总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组与S组患者各时间点PaCO2组间与组内比较均无差异(P>0.05)。机械通气期间F组和S组PaO2及OI组内比较,T9与T3时间点比较有差异(P<0.05),T17与T9时间点比较有差异(P<0.05)。S组与F组患者T0、T1、T3时间点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T9、T17、T23时间点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F组和S组患者PO2(A-a)、RI在T23时间点与T0、T1时间点进行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F组和S组患者PO2(A-a)、RI在T23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T0、T1时间点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F组和S组患者血清SOD、SP-D、NE在T23与T10、T1时间点进行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T10与T1时间点进行比较有差异(P<0.05)。F组和S组患者血清SOD、SP-D、NE在T23、T10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T1时间点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在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中,全身麻醉维持阶段输注不同剂量的丙泊酚(F组4mg/kg/h与S组6mg/kg/h)对止血带引起的继发性肺损伤影响不同。持续输注剂量6mg/kg/h与4mg/kg/h相比,可以更好的降低止血带释放后引起的炎性反应,增强人体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使用止血带后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血清S-PD水平的升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