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拔牙模式对高角开(牙合)患者面部垂直向变化的影响
【6h】

不同拔牙模式对高角开(牙合)患者面部垂直向变化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2.方法

2.1 矫治方法

2.2 测量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的比较

2.E4和E5组正畸治疗前后的比较

3.两组治疗前后变量间的比较

4.典型病例

4.1 病例来源

4.2 病例一

4.3 病例二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正畸过程中高角开(牙合)患者的垂直向控制技术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对高角开(牙合)患者正畸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的测量,回顾分析在两种不同拔牙模式下矫正开(牙合)时,牙齿移动的不同机制以及对面部垂直向变化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从而为临床矫治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从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008年-2013年间就诊的患者中选取24例已经结束的高角开(牙合)患者,38°<SN-MP<54°,32°<FH-MP<47°。为避免患者在调整磨牙关系时产生的误差,所有患者的磨牙关系为中性。24例患者均为轻中度开(牙合),前牙区至少有4颗切牙呈开(牙合)状态,开(牙合)程度0-4.2mm不等。对于有吐舌、口呼吸等不良习惯的患者,首先建议破除不良习惯。为了观察磨牙前移量,两组患者上下颌均为轻中度拥挤(1mm<拥挤度<5mm)。上下颌牙弓宽度协调,前牙Bolton指数均正常,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没有颢下颌关节症状。将24名患者按照拔牙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组为E4组(男2例女10例,初诊平均年龄16.89±3.26岁),拔除4颗第二前磨牙组为E5组(女12例,初诊平均年龄16.89±4.81岁)。所有患者采用0.022英寸槽沟系统的直丝弓矫治器,前牙整体滑动内收法关闭拔牙间隙,最终磨牙均达到安氏Ⅰ类咬合关系。所有患者在正畸过程中均没有使用后牙(牙合)垫、口内辅弓(如MEAW)、口外牵引装置(如高位牵引头帽等)及影响磨牙前移的强支抗装置(如种植钉、Nance弓、TPA等)。正畸前后头颅侧位片采用同一X射线系统进行拍摄,并由同一正畸医师进行描片测量。本研究测量指标包括牙性指标12项,骨性指标15项。使用SSPS17.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内前后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牙齿及颅颌面垂直向变化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②两组治疗后开(牙合)均得到明显改善,E4组覆(牙合)增加3.27±0.94(P<0.001),E5组覆(牙合)增加3.59±1.34(P<0.001);③两组矫正后前下面高及前面高均增加,E4组平均增加量分别为3.01±2.41mm和3.17±3.06mm,E5组平均增加量分别为2.90±2.01mm和3.56±3.65mm,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下颌平面角治疗前后均没有差异(P>0.05);⑤E5组上下颌第一磨牙前移量大于E4组(P<0.05),且中切牙回收量小于E4组(P<0.05);⑥两组治疗前后变量间其他测量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1.无论哪种拔牙模式都不能使高角开(牙合)患者产生下颌骨的逆时针旋转,亦不能使前下面高减小;2.在临床上设计拔牙矫治方案时,应更多的考虑患者的拥挤度,面凸度,磨牙咬合关系,牙齿的健康状况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